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从今天开始本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将出现降雨,南京也将告别持续的高温天。从周三开始一直到周五,随着雨带的南压,包括南京在内的全省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阴雨天气,温度也会继续下降,早晚的温度会拉大。截至昨天为止,南京的高温日已经达到22日,成为近16年来高温日最多的一年。
南京主城
昨天下午下起“太阳雨”
昨天下午,南京主城区的一些地方突然下起了雨,河西的龙江小学、城北的南师附中都观测到了不足1毫米的降雨量。据市民反映,下午2点多时河西地区短时间的降雨强度还是挺大的,而且河西和城南下雨时还有太阳。晚上7点左右,南京市中心多个地方都间或地下起了雨,但是雨后天气反倒是更加的闷热了。
昨天位于江宁的国家基准站的最高温度达到了36.1℃,也成为了今年第22个高温日。这样,截至昨天为止,南京今年已经成为本世纪以来高温日最频繁的一年。因为进入2000年以来,南京出现最多高温日的年份就是2003和2004年,这两年的高温日均为21天。比今年高温日更多的年份,最近的还要数1994年了,当年它创下了31个高温日。
那么可不可以说今年就是近16年来最热的一年呢?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尽管今年高温的天数比2003年多,但是2003年曾经出现过40℃的极值高温,而今年的高温极值目前为38.4℃。而且从持续高温的天数来看,南京持续高温的天数也不如2007年。
从近百年的历史来看,南京高温日数最多的一年是1934年,这一年出现了53个高温日,其中6月25日至7月17日曾经出现连续23天不间断的高温。最长连续高温出现在1966年,南京、高淳连续28天高温。而不少市民感觉南京有很多年没有这么热了,主要是因为前两年,南京都是“凉夏”,特别是去年夏天持续的低温阴雨,长达20天的中伏连一个高温日都没有。所以大家对持续的高温天气有些淡忘了,加上今年高温从7月29日开始集中爆发,让人有种热得受不了的感觉。
今天“处暑”
我省大部后天起多雷雨天
今天是处暑节气,南京也将告别炎夏。今天,本省淮北地区会有雷阵雨,南京受降雨外围的影响,温度也会有所下降,所以今天除了苏南西部地区可能还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外,其他地区都将暂别高温。明天本省江淮之间和淮北地区有雨,本省沿江和苏南的温度降至33到34℃。从25日开始一直到27日,随着雨带的南压,包括南京在内的全省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雷阵雨天气,温度也会随之进一步下降。
距离立秋已经半个多月了,南京会不会一场秋雨一场凉,是否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已经到来?气象专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的降雨,确实能让天气凉快下来,特别是早晚的温度会下降得比较明显。但是离入秋尚有一段距离,而气象学上的“入秋”规定是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
翻看南京历史气象资料,南京立秋过后,80%以上的年份出现过高温。统计显示,南京35℃以上的高温平均终止时间是在8月21日,但高温最晚结束时间是在9月中上旬,历史上最晚的一个高温日是1955年9月16日。历史资料显示,南京常年平均入秋日是9月19日,历史上最早的入秋时间是1966年9月8日。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南京的夏季时间延长,春秋季缩短,受此影响,最近10年来南京入秋时间屡屡推迟。本世纪以来南京也数次出现10月份之后才入秋的年份,所以要想天气真正凉快下来,还要再等等。民谚有“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此次降温后,还会不会有秋老虎下山?气象专家表示,目前还不好预测,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可能性还比较大。 本报记者 于丹丹
近期南京天气:今天多云到阴,局部有时有阵雨或雷雨,26℃~34℃;明天多云,局部有时阴有阵雨或雷雨,26℃~34℃;后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26℃~34℃
丹丹说天气
今天处暑准确时间:13时27分
据新华社电 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今年处暑的准确时间为8月23日13时27分。据天文专家介绍,作为我国权威的天文测算部门,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实施中国的日历编算和发布。每年编算次年的农历日历,其中包括朔望和节气时刻,时间均精确到分钟,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
■如何驱“秋乏”
每天多睡一小时多吃碱性食物
据新华社电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
营养专家表示,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助于消除疲劳。营养专家特别提醒说,处暑后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
■如何解“秋燥”
增强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调理
据新华社电 在处暑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养生专家表示,预防“秋燥”的最好方法是增强身体素质。首先,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及睡眠质量。其次要加强晨练。晨练应从早晨刚醒来时开始,早晨醒来后最好先在床上练习叩齿、咽津等,然后再下床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
为防“秋燥”,在饮食调理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此外,还应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