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包括江苏省沿江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4个灰霾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大气污染尤其是城市灰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南京一年竟有211个“灰霾日”
“灰霾天数呈上升趋势。”省环保厅副厅长姚晓晴说,纵观江苏城市灰霾近45年来的演变历史,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还很少,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快速上升期,从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维持在较高水平,本世纪初成为急剧上升期。
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在优良天数逐步上升的同时,淮安、宿迁、徐州、南京、扬州等市都出现了1-2天重度和中度污染天气,各市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天数仍较多。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我省的9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处于全国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
南京的一组数据更让人震惊,根据气象部门统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出现灰霾的天数急剧增多。20世纪70年代,南京市年平均灰霾日数为13.9天,80年代急剧增加到64.6天,90年代又翻倍增加,达到120.4天,而2000-2009年这最近十年间,年平均灰霾日数高达150.5天。其中的2009年,全市城区灰霾总日数为2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7.8%。这意味着南京城区有一半以上的天数都笼罩在灰霾之中。而我省另外一个有灰霾观测能力的城市苏州,则达到160天。
研究发现,主要是PM2.5在作怪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王勤耕教授告诉记者,霾最早是个气象概念,湿度高而灰蒙蒙的天气是雾,而如果湿度低的话就被认为是“霾”。如今,霾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大为扩展,往往意味着“空气环境综合症”。
南京市环境监测站通过对2007-2009年三年大气污染物的研究发现,PM2.5的含量占到霾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在非浮尘霾天时,比例高达80%-90%,也就是说,细颗粒物含量与以能见度下降为明显特征的灰霾天气,有着显著的相关变化趋势。
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却是各种有毒、有害物质附着的“公共汽车”,因其颗粒极小而能被人体吸入,也成为可入肺颗粒物,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极大。灰霾天气呈爆发式增长,也让很多城市越来越“近视”。上个世纪60年代,南京的平均能见度是6.5公里,70年代为5公里,80年代是4.5公里,到了2005年就只能看到4公里了。
“霾的来源除了交通、工业、扬尘,还有少量来自大自然的花粉甚至远道而来的海洋挥发物。”王勤耕说,一个城市的霾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本地排放造成的,比如南京的霾,说不定整个长三角都有“贡献”。
更细的“筛子”正被用于空气监控
灰霾天气大量出现,带来的能见度下降以及空气不清新,最能被市民直接感觉,也因此饱受市民诟病。“找回我们失去的蓝天”,成为我省面临的一道命题。2008年,我省要求南京开展灰霾调查研究。今年8月初,我省还出台文件,要求铁腕治污,确保“蓝天工程”目标的实现。
经了解到,2008年,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申请了《灰霾天气成因、对策与预警技术研究》课题,在省内率先开展有关灰霾污染的系统研究。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努力,该课题组找出了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成因。这就是,以往通常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反映的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三项常规因子的污染状况。其中,对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监测只深入到了10微米的粒子(PM10),而研究发现,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粒子(PM2.5)能更广泛地传输,这才是灰霾的真正成因。据此,课题组提出以PM2.5颗粒小时均值作为判断灰霾的标准。
“霾的监控从以前的PM10到如今的PM2.5是一大进步。”有关专家介绍说,“打个比方,我们可以用更细的筛子监测空气,从根源上找准各类型灰霾形成的因素及特征,以减轻和消除灰霾对城市的危害。”
加大工业、交通和扬尘的治理力度,是改善霾状况的必然之举,“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涉及众多的部门,需要大家齐抓共管。”省环保厅副厅长于红霞说,首先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同时要深入开展灰霾污染的调查以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建立灰霾污染预警预报系统应该立即就办。于红霞说,除了原有的三项检测指标外,对一氧化碳、吸入颗粒物、能见度等,有必要在江苏典型城市增加这些指标的检测。同时,环保部门还应加强和气象部门的协作,建立灰霾污染的预警预报系统。目前,南京环保、气象部门已经参与霾的观测预报系统建设,该项目竣工后,霾天将有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