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审计署披露,截至去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元。巨额债务从何而来?这其中蕴含着多大风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和应对?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一些经济学家。
如何评价此次审计
审计署以4万人的力量开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涉及8万多个政府部门、机构和其他单位,以及373805个项目和1873683笔债务。花这么大力气值得吗?如何评价此次审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这次审计组织措施得力,分析方法科学,框架清晰合理,理清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这本账,让公众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应能打消中国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会不会“硬着陆”等顾虑。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表示,审计机关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貌、结构、演变,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为当前的经济发展大局做了重要工作,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并推进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认为,这次审计可用三个词来形容——严肃、严谨、严格。这一整套全面、权威的数据,不仅有利于澄清社会上各种说法,且也有利于日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债务源于应对危机吗
在应对1998年和2008年的亚洲、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央通过发行国债并转贷地方政府、代地方发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就此可以认为,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源于应对危机吗?
李扬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一是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高度不匹配,这是造成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二是没有厘清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融资所提供的产品性质混淆,投资主体混乱;三是相当部分债务与应对危机的宏观调控措施密切相关,但这部分债务不应同非危机时期的一般性政府债务等量齐观。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说,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并非今天才有。早在1979年就有第一笔地方债,但以往债务往往以其他形式出现,不是直接以债务形式出现。2008年以后,趁着反危机操作浪潮,各地开始搭建融资平台,地方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追根溯源,政绩观、财政主体多元化是地方债产生的体制性因素。
现有债务风险有多大
审计发现,除54个县级政府外,全国三级地方政府均存在政府性债务,总数高达10万亿元,其中60%是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这当中蕴含着多大风险?
张承惠认为,这次审计结果总体债务风险不大,但地方债务有结构性问题。未来风险隐患主要在财力较弱的市、县一级,如果体制性问题不解决,债务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
贾康称,按审计结果来看,公共部门的债务率总体在安全区。但各地债务负担和风险不均匀,局部出现公共部门负债过量或管理问题,一旦由某些因素触发,可能会产生局部危机。
友诚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指出,从结构看,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定风险。一是50%债务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地方政府财政偿还能力较差,靠自身财力还款困难;二是80%债务为银行贷款,受利率变化影响较大;三是部分债务与融资平台有关,而融资平台的整顿将带来风险隐患。四是今明两年为地方债务偿债高峰期,未来几年压力并不小。而最大的风险,则是上述所有因素的叠加风险。 这笔钱到底怎么还
审计发现,去年底,全国19.9%的市级和3.56%的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部分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有的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今明两年将出现债务偿还高峰期,这笔钱到底怎么还?
针对处理地方债务问题,李扬提出不应只将目光集中在解决负债上,还应拓展到资产上。类似资产或贷款交易、资产证券化、甚至创造这些贷款的衍生品等,都应考虑试行。由于地方负债所形成的相当部分资产是优良的,甚至已经增值,短期就可以盘活几万亿元资产,同时也可丰富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从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则建议,应拿出一个可行的短、中、长期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短期内基本可行的是地方政府用更透明的方式举债。对于从银行借的债务,为避免给银行造成大的系统风险,应予以延期。同时,让地方政府从债券市场上筹资,发行长期债券也等于在给债务延期。但长期来讲,还是要采取盘活资产、进行税制改革等最终解决方案。
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等。那么,如何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贾康对此表示,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根本上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如果没有很好的分税制框架,转移支付就无法规范。一旦制度框架搭好,一般性转移支付将更为客观科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博客)华认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重要方式,是直接发行地方债。既然地方政府举债已客观存在,将来可以报国务院批准,给地方政府发债确定一个额度。地方政府发债除了同级人大监督以外,还可增加市场投资者的监督,提高举债的透明度。发债要进行市场评级,形成对地方发债的成本约束机制。
张承惠指出,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对于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要严格规范,不仅要全口径,而且要全过程管理。当前尤为紧迫的,是建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估监测机制和地方负债投资项目的监督机制,从而形成更为完善的政府负债管理体系。同时,推进地方政府市政债试点工作,以市场化方式为地方政府开辟一条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