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京,劲刮两场“风暴”。 一个是“环保风暴”,约谈化工央企,勒令173家重污染企业停产或限期整改;一个是“人才风暴”,“1+8”一揽子科技创业计划火热出炉,院士、海归、留学生竞相成为市委书记的座上宾。
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南京在谋变。事实上,自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之后, 7月1日南京市委全会上抛出“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转型宏图,就注定了这一系列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转变。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省委、省政府对南京“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做示范”的硬要求,倒逼南京通过一场从产业到城市到人的彻底转型,跃上通往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重新打量这座城,响亮喊出争当“三个第一”
“南京要争当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确保在全省第一批迈进基本现代化行列。”今年3、4月,省委、省政府对南京提出“做示范、带好头”的热切期望,南京即以三个“争第一”迅速回应。
勇提“争第一”,对南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自上世纪90年代外向型经济潮起,以苏州、无锡为代表的城市迅速崛起,从经济总量上看,南京不做“大哥”已好多年。杨卫泽说:争当“三个第一”目标,是南京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新要求,提升南京整体工作水平和发展能级的迫切需要。争当“三个第一”不是简单地追求发展速度与经济总量的“第一”,而是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民生与和谐的统一,更加重视生态和发展的统一,走出一条契合南京优势、具有南京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如何“转”,又“转”向何方?今年6月,南京市领导带队奔赴北京、上海、武汉、苏州取经,排出40 多个课题专题研究,密集调研征求民意,探寻发展路径。
“集中调研让我们摸清了家底,看到了差距。”市发改委同志介绍,去年南京的“投资拉动”高达66%,而同期广州和深圳为20%,上海为32%。产业结构偏重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南京只有狠抓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这“四个一”,才能加速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质生产力。
“创新正给所有城市带来第三次历史性机遇。”省社科院专家指出,从江苏发展进程看,苏锡等城市先后抓住了“农转工”、“内转外”两次重大机遇,成就了现在的城市地位。未来十年,创新成为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这对于拥有诸多优势的南京而言,迎来了弯道超越的最佳时机。
重新打量南京,人们发现这座城市正加速“优势集成”。身兼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坐拥极为丰富的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随着7月1日京沪高铁的建成通车,南京迅速跻身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交通枢纽,资金、信息、人才等发展要素加速向南京奔涌;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依山傍湖沿江的自然风貌,也构成了南京转型发展的独特禀赋。
“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南京的新要求,也是南京基于自身禀赋、功能定位、发展使命作出的战略抉择!”杨卫泽说,与南京资源条件高度相似的美国波士顿,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型城市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工业革命摇篮”向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华丽转身,南京要做中国的波士顿!
人才特区,让创新南京变身“创业南京”
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一揽子行动计划迅速出台,犹如纲举目张,引领南京发展“变道”。
“关键是要把南京长期‘厚积'的创新要素,‘薄发'出科技创业优势。”在南京市科委主任黄河看来,此次“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做法可谓“切中要害”。南京跟兄弟城市相比,院士多、成果多、专利多、科技进步奖多……但同时存在规模以上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不足之处。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南京的创新与创业两者间的失衡。
“南京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有近50个,但只有不到10个是创业人才,还比不上昆山一个县级市。”科技界人士感叹,创新成果要通过企业来实现效益,南京打造“人才特区”,就是要吸引和培育一大批科技“创业家”,释放创新力量。
思路已然确定,分解实施的“八大计划”应运而生。首要一条,就是打造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根据“321计划”:到2015年,南京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育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100名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形成“千军万马”之势。
拿什么吸引“领创人才”?南京将配套“创业特别社区”,将资源、要素、政策全部打包整合,提高科技人才创业、科技企业孵化的成活率、成功率。
“1+8”政策出台后,各区县、开发园区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风生水起。中科院软件所孵化中心、江苏信息产业创孵化中心、云计算产业服务中心等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接踵落户雨花软件园;江宁一举开建2平方公里的智能电网产业园;连地处主城的白下区,也腾出“寸土寸金”的地块,开建百万平方米的“特别社区”。
科技创业有“特别社区”,人才培育有“创业家”培养计划;创业融资有辅导上市计划、高端研发机构有集聚计划……纵览“八大计划”,覆盖了科技创业链条每个环节,渗透进创新创业生态每个角落。科技界人士评价,此次转型的最大特点在于,政府“浇的水”加大了,又“聚焦”在创业环节,成功率很大。
重创新更重创业,一个个“尚德式”产业奇迹正在南京复制。新港开发区引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徐长青博士,其独创的绿色激光源芯片短短半年实现量产,一条集激光器、激光显示模组和激光显示整机等项目的激光显示产业链初具雏形,展现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前景。
坐标升级,“绿色南京”大步迈向生态文明
入夏以来,雨花台区被“软字头”项目、人才踏破了门槛——IBMSPSS(南京)行业解决方案中心、中科院软件所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江苏省信息产业创新成果孵化中心、江苏省云计算产业服务中心、中华网全球服务公司等项目接踵落户;以色列软件协会、中瑞项目组、凯捷集团、IDC公司等高端团队纷至沓来。
“雨花台区将‘心无旁骛’地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南京市副市长、雨花台区区委书记李侃桢说,下半年全面启动南京软件谷规划建设。全年确保完成新增软件企业创业孵化面积9000平方米,新引进软件人才1万人,软件及信息产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综观南京各县区,一系列发展新兴产业的大手笔,无不昭示出这座城市产业坐标的攀高升级。前两年,江宁人引以为豪的还是汽车、电子、通讯“老三样”,如今,招商人员言必称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三件”。尤其像南瑞继保、中电光伏这些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项目,江宁人视若珍宝。
以智能电网、软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旺”起来的同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正被铁腕“赶”出南京城。“环保风暴”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关停了其中95家。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说,此次“环保风暴”不仅抓“小鱼小虾”,还包括央企在内的一批老、重、污企业。腾出土地厂房吸引南京产业结构需要的、高附加值企业。
比“产业坐标”升级力度更大的是“城市发展坐标”的升级。
传统的指标体系下,为什么富裕的村环境不一定好,老百姓不一定富,社会不一定和谐?一连串问号倒逼了南京考核新政的出台——
打破GDP导向,纳入科技创业指标,强化民生比重。各区县、园区和街镇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考核,街镇农村不再“拼政策、拼招商”,而是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基层干部由衷慨叹,“现在农村发展的‘天’变了!”
人口少于5万,无噪音无污染,无大型工业项目,传统手工业流传……去年,江苏高淳桠溪镇成为中国第一座“国际慢城”,引来各界关注。“从工业文明的标准看,桠溪是落后的;以生态文明为考量,桠溪又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桠溪镇党委书记王三伢说,这个苏皖交界处的小镇,多年来始终坚守“绿色”底线,闯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绿色GDP引领经济发展的 “桠溪样本”。
“南京的转型目标就是生态文明,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平衡、协调和和谐。”杨卫泽说。可以预见,生态文明的“魔水”,必将在南京土地上浸润出神奇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的核心用两字足以概括:幸福。
南京开通《我有话对书记说》
市区县负责人走进直播间与民互动
“我也是个‘资深网络浏览者’,晚上睡前上网,早晨起床还看(网络)。”昨天,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来到龙虎网《我有话对书记说》栏目,一句开场白一下拉近了与网民的距离。
走进直播间的杨卫泽穿得很休闲,谈得很放开,他自如地点击鼠标,从城市重大决策,百姓衣食住行,到他履新南京的感受等,无所不谈。
有网民问,南京重提“争第一”,让人很提气,但现实的经济指标(譬如GDP)落后于苏州、无锡。对此,杨卫泽说,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南京科教、人文、交通、山水资源得天独厚,应该竖个标杆跳一跳、争一争,使之成为发展的动力和追求。但南京争的是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第一,而不是总量和速度的第一,城市主要的功能以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为主,而不是生产。因此不要把GDP看得太重,要杜绝GDP崇拜,淡化GDP考核。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南京一面实施创新驱动,一面整治化工企业。而173家化工企业关停,六合居民又担心这些“瘟神”会赶到江北化工园。对于这一担心,杨卫泽说,南京整治化工企业不是“污染搬家”,不会把污染企业搬到江北,也不会搬到别的地方去,而要用最严的标准、最高的准入,重新厘定化工产业发展,因为化工不都是污染的,化工企业整治好了照样可以“零排放”。
《我有话对书记说》栏目,继杨卫泽之后,直播间还将陆续迎来该市13区县党委负责人。他们利用这一新平台与民交流,问政于民,将市民意见提交市委,直至10月份市党代会召开。南京市认为,这样做有助于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因为人民群众对政策实施的感受最真切,“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你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心上”。
新闻链接
南京“创新驱动”名词解释
争当“三个第一”:未来五年,南京确立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第一、改革创新第一、和谐稳定第一,确保在全省第一批迈进基本现代化行列。
聚焦“四个第一”:南京实施以聚焦人才为第一资源、教育为第一基础、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创业优势,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八项计划”:这是聚焦“四个第一”,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园区先行、制度先试”关键举措的一套组合拳,包括: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计划、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
人才引进“321计划”:南京计划到2015年,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3000名领军人才包括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1000名、港澳台及外籍创业人才1000名、国内高层次创业人才1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