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目标超额完成 物价控制目标尚有距离
近期,央行连续12周通过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而且最近发行的三年期央票也将利率下调1个基点,为15个月以来首次调整。央行这一举措令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放松充满遐想,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
然而,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重申,中国整体经济趋势没有太大改变,当前货币政策基调保持不变,同时也要警惕国际经济会不会出现意外,货币政策也要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促增长抑通胀是主要目标
“引导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是我国选择实施稳定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到2010年,一年多时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货币投放,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
然而,“大规模刺激政策在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也带来了副作用。”巴曙松认为,这些副作用又反过来促使政府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货币信贷投放的常态化,二是引导抑制通胀的回落。
巴曙松表示,目前需要一个逐步恢复到常态化来消化刺激的成本、抑制通胀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货币政策是在回到常态化的大政策基调下提出来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此也表示认同,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我国将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控制通货膨胀,特别是防止价格快速上升,对有些领域经济过热现象进行整治。目前,此政策效果已在7月份开始有所显现,表现在价格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经济仍保持高速增长。
离调控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即便如此,离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赵锡军表示,虽然CPI指数已连续4个月下滑,但是仍处于6%以上高位运行,到9月份为止,三个季度平均CPI是5.7,尽管上升的速度得到了遏制,但是离年初预定目标4%还有1.7%的差距。同时,中国经济每个季度都远远超过年初8%的增速目标,超预期1.4%。
“货币政策的基调要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走势和经济结构调整几个政策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巴曙松表示,当前经济增长温和减速,这是宏观调控、货币紧缩引导的结果。抑制通胀的效果也初见成效,估计四季度会有明显回落,这就为货币政策做出微调或局部改进打下了基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货币政策应该微调而不是放宽。但在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双双下行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也不大,加息可以排除,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也很小,预计到明年初还有小幅减息的可能。
为防止经济出现失速和明显回落的情况,巴曙松建议,采取“边际改进”的方法,即对局部的、压力较大的环节和领域进行适度的信贷支持。同时他强调,这种调整是在整个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从紧基调上的局部调整,而不是像2008年底货币方向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根本差别。
做好预案保持政策灵活性
“货币政策一定要围绕我们的目标来服务。”赵锡军表示,目前经济增长目标超额完成,物价则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我们要根据离目标的远近来安排政策,保持目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仍然是主要基调。但是,他同时强调,离目标的远近和将来可能向目标迈进的速度受到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要保持灵活性,要预先考虑到环境变化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带来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及时对政策做预案安排,真正出问题时不至于无从下手。
当前,美欧债务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退,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疲弱,欧洲经济也可能出现大幅动荡,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使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巴曙松表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它可能引发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进一步使中国出口面临明显回落的隐忧,所以这一点要高度关注,并且在政策上要做好预案。
赵锡军分析,目前来看,可能由于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流动性带来的金融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更大一些,使我们面临较大的进口成本和风险的压力,这也会对输入性通胀产生影响,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会更明显一些,这是国际形势对我们货币政策可能会产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