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底,就对外征集过意见的汽车“三包”规定,历经7年,终于又有了最新进展。昨天,《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5天后,质检总局将召开立法听证会,把各方意见摆上台面。这一回,我们似乎感觉“汽车三包”政策离我们越来越近。
然而与此同时,汽车“三包”远不像一些消费者想象的那样“众望所归”。在各方利益博弈中,汽车“三包”政策将又一次胎死腹中还是会呱呱坠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我国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却十分落后。消费者买车后遇到质量问题,经销商和厂家的解决方法多是“只修不换”,给出的理由就是没有“三包”规定。砸大奔、砸宝马成了个别人发泄愤怒的不二选择。
7年前我们曾无限接近政策的出台:质检总局当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当时的最后一次讨论中,大家几乎认定“汽车三包”政策出台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随后“三包”政策让我们一等就是7年。对于这次的讨论能否变成现实,许多消费者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消费者:这一次征求意见稿有了,下个礼拜还要听证了,应该差不多了吧。但是还是得眼见为实!
消费者:原来记得有一次听说要实行这个三包政策,最后也不了了之了,所以这次也是有点怀疑吧,感觉如果说能实行那最好不过了。
和前一次相比,此时出台汽车三包政策时机更加成熟。在多年观察汽车市场的分析师李洋眼中,不仅是汽车企业实力大幅提高,百姓维权意识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政策风向标的变化。
李洋:今年就看嘛,对整车的态度,从原先的无条件政策支持,到有条件的支持,甚至在部分地方出现的限制,这就是一个风向标,比如说接能耐惠民补贴,门槛提高了,综合油耗提高了10%。
昨天,汽车三包政策正式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阶段。在记者的询问下,相关部门表示,征集上来的意见还在整理、分析中,暂时没有太多可分享的内容。
尽管正式意见尚未汇总,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对汽车三包政策的意见并不难听到。最强烈的声音要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了。面对几十家媒体的记者,叶盛基代表中汽协明确表态:对汽车产品实施三包,时机并不成熟。而这样的声音绝不会因为征求意见结束而销声匿迹。
下周三,也就是10月26号,国家质检总局将举行“汽车三包”立法听证会。伴随着政策出台的脚步越来越近,听证会将汇集哪些观点?“汽车三包”是否会顺利落地?正式实施后,消费者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自身权益?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参与过多次“三包”讨论,对于几天后的听证会,他最大的担心就是时间太少了,因为各方都有太多的观点要表达:
贾新光:最明显的立场,汽车工业协会表示实行三包条件不具备,态度是最激烈的,另外流通协会也会有一个修改意见,他们认为“谁销售谁负责”,经销商受不了。所以现在看来,听证会时间不够,这样大家的意见还是无法充分反映。
而在李洋看来,目前虽然距听证会不到一周的时间,一切都还是未知,但有一点板上钉钉:现场的争论将会非常激烈:
李洋:如果走到这一步了,距离颁布就不远了,但是我可以负责任说,下礼拜听证会将非常激烈,各方还是要抓住最后时机拼命拖延,主要还是制造商这一块。
“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有总比没有强”,已经成为了共识。北京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明俊律师认为,“汽车三包”政策出台,将避免“牛车拉宝马”、“当众砸奔驰”现象出现。
刘明俊:产品质量法里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的修理、更换、退货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但这种规定总体上比较笼统,而且在长期以来,汽车产品一直没有被纳入三包规定中进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此次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最大意义在于为汽车三包提供了进一步的、具体的法规依据。今后,一旦有企业出现了违反“三包”的情况,质检部门可以进行监管,同时,消费者在维权时也有了法规上的依据,而不是说投诉无门、甚至一再出现“牛车拉宝马”、“当众砸奔驰”的无奈情况。
“汽车三包”颁布实施,也许仅是时间的问题。广大消费者更关心,如何利用这些好政策保障自己的权益?贾新光认为,即便是政策瓜熟蒂落,仅仅依靠质检系统一方推进,政策也不会走太远。
贾新光:比如说工商局,还有消费者协会,这次可能没有其他部门联系在一起,你比如说工商应该在里面要起作用,将来要涉及到税务、保险,你退车换车这方面要发挥作用。我觉得国务院法制办出面来协调,是不是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