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加大农民创业培训力度,多部门联手提供创业援助,全市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中已有120多人走上创业之路。徐州市则鼓励返乡农民工创办就业型、科技应用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区服务型企业,有效提高了农民创业的成功率和带动就业的能力。
10年前,我省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不少职工经历了下岗之痛,不少下岗者勇“吃螃蟹”大胆创业。如今一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老板,就是当年的国企下岗职工,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带动了就业。眼前农民工成批返乡与那时国企职工大量“下岗”的情形有相似之处,不过创业环境比当初要优越得多,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正逢其时。
思路有多宽,就业空间就有多大
思路决定出路。我省各地在扩大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渠道时广开门路,一、二、三产业三路并进,使许多农民工回乡不久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增收有了基础。
连云港市依托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主动联系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上门用工需求调查、就业岗位采集以及专场招聘会等措施,春节前已帮助6000多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宿迁市对企业所需工种岗位梳理归类,与返乡农民工求职需求相对接,元旦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有2312名返乡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达成就业意向。灌南县去年9月份以来举行了7次返乡农民工就业招聘会,1500名返乡农民工找到了新岗位。
近年来,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企业集聚的各类园区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不少园区一度曾出现“用工荒”,而返乡农民工中,有许多人都是园区企业需要的熟练工。各地在安置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时,下大力气挖掘园区的就业潜力,成效明显。淮安市已安置的1.8万名返乡农民工中,89%在各类园区就业。
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工业园,是江苏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一条经验。眼下,苏北各地更加紧密地与苏南挂钩地区合作,在帮助部分返乡农民工重回苏南就业的同时,把返乡农民工就地安置的一大重点放在了双方在苏北共建的工业园区。新沂市在新沂—无锡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中的本地企业采集和预留了4000多个岗位,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苏北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安置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有利条件。盐城、徐州、淮安等市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到服务业就业,淮安市已重新就业的返乡农民工中,超过四分之一进入了服务业。
建设新农村,返乡农民工大有可为
为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均明文鼓励返乡农民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而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启动农村市场的决策和措施,也为返乡农民工在“三农”领域实现就业增强了信心。
我省苏中、苏北各地在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他们回到原本熟悉的“三农”领域创业就业。沛县积极推进“鸭、菜、菌”三棚发展,把这些高效农业设施优先出租给返乡农民工,已有6000余名返乡农民工直接投身“三棚”建设。海安县通过政府购买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农民就业,全县已配备村组专业保洁员1374人,其中有不少岗位留给了返乡农民工。 近年来,苏北未实现转移的农民收入仍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留守农村的多为“3860部队”,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建设新农村不仅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才的支撑。返乡农民工多为青壮年,不少人在打工过程中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知识和资金,很适合在“三农”领域创业就业。事实上,这些年已经有一批打工农民返乡,回到“三农”领域创业就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中央提倡的“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返乡农民工在“三农”领域创业就业必将迎来好的机遇。
当然,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时间较长,即使再回“三农”就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的还存在土地承包关系重新流转调整等问题,各地需要更细致地做好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