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调控力度的加大,房价明显出现下降趋势,郝冰却依然在焦虑观望。不过,就在这个当口,卖房子的人日子也不好过。“目前销售十分淡,几乎很少成交,就算是搞促销活动,如果不是大幅降价的话,基本也无人问津。”南京某房地产公司的陈帆说,他最近的焦灼状态,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十几年前就进入南京房地产行业,陈帆可以称得上是资深人士了。“当年开发房子太容易了,主要是做些政府项目,也没什么压力,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说。直到1998年开始房改以后,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时候才体会到地产行业的竞争。“引入市场概念的房地产应该来自南方,长三角地区是从2000年以后才慢慢开始的,市场上出现自主开发的楼盘了,竞争也就开始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房地产的发展相对比较顺利。陈帆颇为自豪地讲述了当年由他操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大概在2005年期间,他们做了一家城中楼盘,当时的时机属于热度适中,通过前期的推广宣传,买房人基本都被吊起了胃口。“我们的售楼处还没开盘时,提前两天就有人排队了,我们也没办法,只得先给排队的人发号牌,”陈帆说。
“开盘当天,买房子的人多得简直是抢楼的架势,大家差点把售楼处冲了,把我们的售楼小姐吓得花容失色。”陈帆说到这里,便哈哈大笑起来,当年的那种热销场面他记忆犹新。
陈帆说当时楼盘开盘时,并没有将所有房子完全推出。“房价开盘的时候是5000多元每平米,随着后来慢慢推新房源,销售一年后,房价一直升到了每平方米1.5万元。”那时候,不光是陈帆推出这个楼盘,很多开发商的房子都一样好卖,这样的市场反应也让开发商们心情大好,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时那个楼盘卖得太快,我只是后悔,当初怎么就不收着点卖。”陈帆说,而对于买房人来讲,当时也是买得早就是赚到。2007年左右,简直就是房地产行业的巅峰。“当时房地产开发商们赚得盆满钵满,连售楼小姐都很吃香,个个全身名牌,买得起房,也开得起车。”
“2007年那不叫买房,叫抢房。买房人连夜排队,雇人拿号,找人托关系买房,不论楼层不论价格,只要能买一套就是胜利。”陈帆说,“走后门找人的,还不是要打折,而是为了拿到号,能让你买房就是给足了面子。”而当时银行政策相对宽松,二成的按揭,一周之内就能办理好贷款。
现在,卖套房子太费劲了
不过,随后的2008年却成了陈帆所说的“跑路年”,市场反应不太好。随着2009年调控的开始,房地产市场也又冷了一下。“可2010年刚开始,房价便疯狂反扑,居然升到相当高的地步,土地都能拍出天价,这时候中央的调控开始了。”
很多开发商并没想到这一轮的调控影响如此之大。“现在房子根本卖不动,没客户,广告也基本等于白做,现在卖套房子不要太费劲,”陈帆说。惨淡的状态下,最近也有不少楼盘在卖力宣传促销,但很多却都是做无用功。当年房价飙升到顶峰状态时,售楼小姐们的收入一年十几万不成问题,但现在日子也不好过了。“没成交就没有提成,好多人都被迫改行了,甚至不少房产中介都关门了。”其实,陈帆所说的房子不好卖,不光与公司的惨淡有关,他本人作为想卖二手房的房主,也是焦虑了一年多。“我有套房子在城东,100多平米,原来是自己住的,后来改善了就想卖掉。”陈帆说,一年前他在中介挂牌卖,房子报价300多万,相对附近房源来讲,算是性价比不错的房子,刚开始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去看房。今年年初,有一户外地人看中了陈帆的这套房子,看过几遍房后,双方讨价还价协商了价格,这位买房人基本上就同意签约了。可就在签约之前,南京出台了限购令,对方立马就说不买了。“中介电话多次让我改价格,降价,可我想等等有人看房的时候再说。但等了大半年了,却再也没人看过,房子就一直在那里挂着。”陈帆感慨说,“降到哪儿算低呢?我估计即使降50万人家也不来,限购令是一条,关键是大家都被降价的舆论吓傻了。”
买房子的人在观望,焦虑房价还不降得更低,而卖房子的也焦虑,价格都降成这样了,怎么还是没人买呢?在陈帆看来,要挽救这种矛盾颓势,还是要看政府智慧。无论如何焦虑,在房子的问题上,都是无济于事的。(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心理专家告诉你如何缓解焦虑——
男人要学阿Q 女人要学祥林嫂
现在我们处于什么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现在不是温水小火慢煮,而是直接就给你60℃甚至更高温的开水,开水烫青蛙。”
“偶尔学习鸵鸟将头直接埋在沙子里,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退行,这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
张纯,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国家心理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近年来一直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群发性、灾难性事件疏导工作。既然焦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那么焦虑如何产生的,到底如何缓解这种情绪?张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做出了解答,他认为,焦虑是伴随着陌生人社会而必然会产生的一种情绪,要缓解这种焦虑,有的时候就要不那么较真,学会在一些事情上适当退让,学会跟人倾诉,这样就能有效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陌生人社会”的焦虑病
柒周刊: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叫“焦虑”,冒昧问一句,你焦虑么?
张纯:我当然焦虑。比如说,今天,我的工作安排就很紧张,赶场一样去多个地方,这样,可能就会有一些焦虑情绪。
柒周刊:焦虑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张纯:我们行内有句话,没有焦虑就没有世界。焦虑是客观存在的,人如果没有焦虑就没法成长了。在这个过程中,焦虑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柒周刊:可现在的焦虑好像已经不仅仅是动力,还成为压力,焦虑让人们的快乐越来越少,让生活变得愁肠百结似的,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纯:现在我们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焦虑就是随之而来的社会情绪,这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有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的自杀率非常高,这就是当时处于转型期的日本最典型的社会焦虑。
传统的中国是以宗亲纽带为基础,形成的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心理支撑是基于血缘关系。比如改革开放前的那个时期,或许很多人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基于血缘关系,但大家都是熟人,还是生活在熟人社会,总体而言社会结构比较稳定。但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人的思想、心理、文化传统都承受着巨大的外来冲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逐渐发生转变,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
而成熟的陌生人社会也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但当下我们的大环境并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造成了很多人面对这个社会时产生很多不适应。在陌生人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脆弱的个体,也想与人交往和发生关联,可在经历了彭宇案后,人们发现我帮助了别人可能还会受伤害,所以后来出现了小悦悦事件中的18个路人,大家的冷漠其实正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焦虑。
社会转型时期会产生各种冲击,比如说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会有对世界的判断可能产生混乱的感觉。此外,就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现实,比如个体在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等等,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现实。而除了对自身状况的不满,社会不公平现象、公权力失范等等,都会引发各种焦虑,个体的焦虑、群体的焦虑、社会的焦虑。
“开水烫青蛙”触发焦虑
柒周刊:我们现在说的焦虑与心理学上的焦虑是一回事么?
张纯:基本上是的。焦虑的思维特点是总感觉有些事情要发生,但却还没发生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比如说我要买房还没买呢,我就开始在心里打起小算盘,比如我每月赚钱多少,房价每平米多少钱,我要买多大的房子,总共花多少钱等等,算来算去就有些绝望了,我要赚多长时间的钱才能买得起房呢?这就焦虑了。
其实现代人的很多焦虑,纵然有社会背景的原因,但很多焦虑却基本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产生自个体想去解决那些无法解决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所作出的无意义的努力。
柒周刊:虽然焦虑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为何我们这个时代总感觉特别明显呢?
张纯: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温水煮青蛙,20℃的温水慢慢升高到60℃的话,小青蛙可能觉得没什么不适应,还是在水里慢慢享受这种快乐。可现在我们处于什么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现在不是温水小火慢煮,而是直接就给你60℃甚至更高温的开水,开水烫青蛙。
这种状态下,所有人都被烫得跳脚了。只要社会上稍微出现一个问题,就可能触发矛盾,各种老愤青、小愤青纷纷跳出来,哪怕是作为普通人的大多数,也可能按捺不住,这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
柒周刊:这也导致我们进入一种全民焦虑时代。
张纯:对,确实是全民焦虑。不但常态是焦虑,还有变态的焦虑那就是躁狂了。政府的公权力有时候会到了躁狂的程度,比如很多地方都出现的拆迁问题,为了地方经济发展不惜到了强拆的地步时,这就是政府的躁狂体现。
民间也存在这样躁狂的体现,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一个案例时,这就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躁狂了,好多人担心和讨论,如果我不发言不发声,可能下一个悲剧的就是我了。这已经不是常态的焦虑,小刺激引发全民情绪的反应,这就是到了躁狂的程度了。
“心理亚健康”不容易察觉
柒周刊:焦虑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是抑郁了。有调查说现在职场上有50%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这样的数字可能还是保守的。
张纯:上面可能说的多数是精神领域的焦虑或者道德方面的。而我们的上班族、职场人士多数的焦虑都是各方面都有,大家为工作、房子、婚姻等各种生存焦虑、发展焦虑,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信任焦虑、社交焦虑等,这些焦虑、抑郁让人不快乐,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幸福感总是慢节奏的、以享受为目的的,焦虑却影响了人们的这种幸福。
确切来说,职场上的这些焦虑可能还不一定到了病症的程度,而是一种身心亚健康状态。身体亚健康的症状很多,比如腰酸、背痛、腿抽筋等等,可能通过医疗诊断也没有发现切实的病变,却总有不适的感觉,这就是亚健康。
柒周刊:据说南京目前有轻度精神疾病的人达6万多,约占全南京总人口的1%,其实亚健康的人群可能更多,你对这个数字怎么看?
张纯:6万人?绝对不止,肯定是少了。国际卫生组织官方的说法,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1%,每100个社群人口中会有1个精神分裂症。可能这种精神疾病不太容易被发现,有些人是攻击别人,可有些人是攻击自己的。这都是到了疾病的程度。
柒周刊:现实中很多人对自身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根本不重视,或者不认为自己是心理亚健康?
张纯:很多人确实意识不到,比如你们朋友聚在一块,有些人不断抱怨发泄工作不如意,这是职业焦虑,比如大家都在热热闹闹过光棍节,这种热闹背后其实就存在一种婚恋焦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我这些年一直主张大家从个体的角度来减缓焦虑,尤其是在如今的陌生人社会中,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不完善的情况下。
柒周刊:怎么减缓焦虑?有没有切实可行的简单办法。
张纯:男人要学阿Q,女人要学祥林嫂,这是中国式的焦虑缓解方法。男人有时候可以学习精神胜利法,没必要在每件事情上都那么故作坚强。偶尔学习鸵鸟将头直接埋在沙子里,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退行,这是一种被自我用来防止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退行也并非总是幼稚和适应不良的代名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退行是可以接受的。
而对于女人来说,倾诉是最好的方法,也是个体自我修复的一种手段。可能祥林嫂也知道大家都厌烦了她的絮叨,但是这种倾诉对她本人来讲,确实起到了缓释交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焦虑、抑郁等到达疾病的程度,那就要吃药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