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人物谱]
周杰 32岁
施工管理人员
以前,南京有一个新街口,传统的商贸中心。十运会后,南京又有了一个河西新城,金融服务中心。现在,高铁的到来,不仅引领南京进入新的时代,南部新城看到了成为南京一个新的“城市中心”的希望。“很多南京人亲历了河西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了河西规划的经验,我想南部的发展,脚步可能比当年的河西更快。”王耀南告诉记者。
高铁沿线将吸引大企业总部入驻
要乘着高铁高速发展,配套如果不到位,将面临机遇流失的尴尬。2001年-2006年,王耀南任南京市规划局河西分局局长,亲身经历了河西的规划与发展。“河西的规划是2002年开始,2005年就要建成。”他回忆说,时间非常紧,当时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这个“高”到底是个什么尺度,如何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示范区,最初一切都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和2004年是快速建设的阶段,他清楚地记得,十运会前夕,站在奥体中心观光塔看到,整个片区路网四通八达,高楼耸立,绿化覆盖率高,非常漂亮。遗憾的是,一开始的一两年里,崭新的河西新区人气不旺。
“后来做南部的规划,有了河西的经验,我们更加自信了。”王耀南说,一个地区要发展,必须职、住两平衡,在南部,有一定规模的居住规划,很多聚集人气的配套会先行。比如地下空间的开发,不像新街口的地下空间“闷”在地底下,而是下沉式的广场,“采用天井格局,相当疏朗通透。”他表示,商业配套、社区服务中心等也都非常到位。
商贸、商业是整个南部配套的“主力军”,因为高铁的到来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设立分部甚至总部。“日本新干线沿线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王耀南说,据他所知,和南京有合作的日本中央复建株式会社(CFK),它的总部设在大阪新梅田站旁,那里地价便宜,空间开阔,同时在东京、名古屋等都设有支社,总部有会议,支社的相关人员就会搭乘新干线去。
“这样的模式,未来在京沪线沿线会被‘复制’。”王耀南说,很多企业入驻,势必给南京带来更多的投资等机会。同时,南京人的生活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去外地工作同样方便!”
“零距离”换乘封杀了黑车生存空间
很多人印象中,火车站的“落户”确实会带动一地的繁荣,但“混乱”也随之而来。黑车、小饭店,鱼龙混杂……交通便利的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周边居民心中的“痛”。
“在设计上,南站非常人性化,避免‘乱’的出现。”王耀南说,首先是“零换乘”,旅客下车后非常方便,让黑车没有生存的空间。火车站的管理通常以“滴水线”为界,因此站房设计由铁道部负责,站房以外的站区则交给规划部门。这样一分割,在设计之初,矛盾又来了。原来,根据铁道部的设计,站区的交通换乘是水平换乘,也就是说,乘客从火车站出来,要想坐地铁或者打车,要选择不同的方向步行。规划图上一测量,乘客步行的距离最短要300米,最远的接近两公里。
“我们提出了利用电梯上上下下,乘客基本不走路。”王耀南介绍说,现在的南站换乘,长途汽车、地铁、公交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的结果,不仅要说服“铁老大”,而且交通客运部门内部也要统一。“意见达成一致也花了很长时间。”王耀南说,现在的南京火车站和中央门长途汽车站相距1公里,这样尴尬的距离让要换乘的旅客吃尽了苦头。最初的规划,汽车南站、公交场站与火车南站是“分家”的,各自一个站房。这样“各管各”的,虽然产权明晰,管理独立,方便管理者了,但增加的是旅客的负担。经过一再沟通和争取,终于,各方都接受了“零换乘”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
“还有个小插曲。”王耀南说,公交公司当初要在南北两个入口设立公交站,北站台的线路都是通向车站北部的,南站台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提出这样不合理。”王耀南说,南北两个入口相距近1公里,如果有旅客要坐北站台的公交车,却跑到南站台,拎着大包小包再折回太折腾了。经过沟通,规划部门建议,把公交线路都集中在站区的西南角,旅客按需选择。
王耀南表示,这样的设计换乘有秩序,不会导致混乱,地铁、长途车站、公交、出租都很方便,黑车自然没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