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即使是钢铁企业、火电厂这样的“大家伙”,也感到了紧缩政策带来的丝丝寒意。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其最新的一份行业分析报告中提醒,后期市场主要需要关注三个问题。其中,货币政策走向位列其一。原因很简单,紧缩的货币政策正在给这个行业的正常运营带来深刻影响。
贷款规模过万亿的钢铁行业,因为货币政策紧缩,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激增33.79%,这大约导致每吨钢成本上升了20元左右,按照上半年粗钢产量3.5亿吨计算,这一项给全行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超过了70亿元。据了解,目前虽然多数企业还能勉强正常运营,但行业大部分投资项目已经停滞。
类似的困境还体现在电力行业。五大电力集团相关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以来,由于利率上调及带息债务增加等原因,其财务费用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大幅增长。譬如大唐发电同比增长28.32%,华能国际则高达57.9%。
据此,业界普遍认为,目前煤价已经不是影响火电企业利润的唯一因素,财务成本已成为其亏损的重要原因。中电联数据显示,上半年电力行业利息支出高达766亿元,超过了行业同期的利润总额。
上述现象正是决策层所担心的。虽说在主动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是决策层乐于见到的,但决策层绝对不愿意再看到2008年那样因为货币政策超调和滞后而导致经济急剧地大幅下滑。
如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提出稳物价仍是宏调首要任务的同时,还明确指出“要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既要看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也要准确判断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从这里释放的信号来看,在物价没有明显走出下降趋势之前,紧缩的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甚至不排除年内再次紧缩的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如果从本轮通胀成因和走势分析来看,已经没有必要再采取进一步紧缩的措施。一方面,由于节日因素,未来两月物价或许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在宏观调控下,主要食品农产品价格涨势已经明显放缓,物价很难再超越前高,拐点有望得到明确。另一方面,本轮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成本上升,则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这在未来将长期存在,而与货币政策紧缩与否无关。
因此,决策层继续将“稳物价列为宏调首要任务”的表态更多的是一种预期上的调控,对目前宏观调控效果进行巩固,而不会进一步加大紧缩的砝码。事实上,央行也给出了明确的信号。在此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以往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一措辞被调整为“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这意味着未来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的侧重点上将有所变化。
从近几次通胀和货币政策周期之间的联动关系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发生转向往往滞后于通胀拐点形成半年。也就是说,只有在物价已经处于明显下降通道时,央行才会出手。但由于2008年货币政策转向滞后以及随后的经济衰退,央行一度饱受质疑。此轮调控或许央行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