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修复的这个比例吧,就是有90%都修复完了,就剩下一些高山的和沟里头没有修复。”
对于绵山的所在地介休而言,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其中仅绵山风景区就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业。绵山开发还拉动了运输、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介休市及周边县市的经济建设。
王建镇:“只有不到20万人的一个市区,所以说就是对于这个服务行业这个拉动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我们政府的统计,三产的这个投资增加了,增加了就是5个亿,它的税收,就是它增加这个投资,就是投资这个产业增加了5个多亿,所以我觉得就是从事这个服务业的人现在也在1万多人。”
同样靠着煤炭发了家的晋城市的皇城村在十年前,也可是了自己的转型思考,放眼煤炭之外,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接替产业。
皇城相府集团副总经理陈金胜:“为什么我们要转型呢?我们没有路可走,好在是这个祖上给我们留下这个遗产,这个文化遗产,这个价值它是一个无形,它是一个无形资产,它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可持续地把它这个。”
皇城村的决策者将目光锁定在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地方----祖辈留下的无形资产——清朝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故居。可在这个当年偏僻、闭塞的山沟沟里搞旅游。
陈金胜:“当时这个皇城相府景区,包括这个城内城外城上城下,城上就是一个,城下就是这个当时老百姓住在里面的猪圈啊、羊圈啊、养的鸡啊,鸭啊,这个乱七八糟,包括厕所都在里边,城上是琳琅满目,让它一个静态的东西变成一个活的东西,变成一个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当时我们都不可想象,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走出了这一条路。”
走上了旅游之路的皇城村,如今成立了皇城相府集团,在有效的保护了文物的同时,皇城相府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
陈金胜:“去年我们这一块总的整个收入接待人次是65万多,我们整个这个光得到到门票收入是三千多万。”
记者:“三千多万?”
陈金胜:“这个综合收入大概就是1个亿,9千多万。”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一些较早“转战”旅游产业的煤老板的成功,让仍身陷经济困境的煤老板们更加看好旅游产业的市场前景。山西旅游产业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让以煤炭为主的山西资本对山西旅游产业有了新的认识,旅游产业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
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山西旅游业,真好给煤焦企业的转型,和民营企业家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所以这个近年来,山西省的煤焦企业投向旅游业的每年都有几十户,总共大概的企业有500余家。”
大量煤焦企业资金的的进入,使得近年来基础薄弱的山西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籍振芳:“我们在2002年之前,刚才告诉你了,全省的旅游业的总收入了102个亿,在全国的排位是第27位,占GDP的总量是3.6%,GDP总量的3.6%,去年2008年我们已经占到11%了,进入到全国第13位了,前进了14位。”
籍振芳告诉记者,这种变化的产生,与蜂拥而至的煤焦行业的转型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巨大。
籍振芳:“就是产生这样变化的情况,其中与我们社会各界,不是政府投入,不是政府投入,社会各界特别是以煤焦企业为主的,投入了旅游,保守估计,没有精确估计,煤焦企业投向旅游业的专向,已经超过了120多个亿。”
走出煤炭产业,寻找更大空间,已成为山西未来发展必然之路
作为传统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的整体经济结构历来就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大,产业结构失衡。近年来,山西开始着力推进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走出煤炭产业,寻找更大的空间,已经成为山西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那么像我们一进度山西今年的这个增长是负的8点几,在全国来讲,大概是排到各省这个最后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呢?就是山西的这种产业结构导致的。”
潘云告诉记者,多年来山西高度依靠煤、焦、铁、电四大支柱产业,占到山西工业总产值的80%到90%,经济结构单一,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潘云:“互补性太差,所以作为支柱产业,我们一般讲支柱产业单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实际上我们四个支柱产业要说也不算少,但是他们是一个类型的,所以讲支柱产业单一是这个角度讲,互补性太差,受经济这个影响反映非常敏感。”
与此同时,煤炭工业粗放发展模式的长期延续,已经使山西全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来,全省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接近5000亿元,这就意味着,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势在必行。
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对资源浪费也是严重的,因为回采率,生产率当时也比较低,回采率也比较低吧,所以有些现在还达不到,重新复采的这个水平,所以这些地区即将逐步陷入困境,困境。”
潘云:“最早小煤矿,乡镇那会叫乡镇煤矿,它回采率非常低,只有15%,那么现在这个大型的这种,这个综合型机器监测,一般也能够达到70%、80%回采率,就是可以大大地对这个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事实上,不少煤焦领域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在农业、旅游服务业、信息产业甚至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尝到了非煤产业“反危机”逆市而上的甜头。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调查显示:山西20%多的企业已转型或正在计划转型。截至2月末,全省被调查能源型企业累计投向其他产业资本达194.67亿元。经济结构的逐渐改善,将对山西经济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潘云:“我们已经看到如果再不调整,光靠这四大支柱产业,我们经济是个,将来还是要会遇到新的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大起大落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个经济就不能健康的、正常的这个发展,那必须我们在四大支柱产业以外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半小时观察:煤炭大省能否浴火重生?
金融危机到来,煤炭出口急速下滑97.7%,对山西来说,这的确是一场挑战。尤其,今年一季度山西省GDP同比下降8.1%,降幅位居全国第一。当时曾引起不少人发出疑问,“山西怎么了?”。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金融危机应该对沿海城市影响最大,大多中西部省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都领跑全国,山西这个内陆省份怎么会出现如此明显的负增长?如何解释山西这个特例?
但就像节目中所看到的,如果把山西为煤炭经济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计算进来,把山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计算进来,山西经济最后得到的却不是一个减法,而是一个加法。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抓住当前煤炭焦炭产业休养生息、谋划转型的难得机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生产力,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和产业转型,山西现在所经历的阵痛,所付出的代价,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值得的。
正因为如此,今年以来,在国内经济运行企稳回升,能源需求特别是煤炭需求迅速升温的情况下,煤炭大省山西非但没有动员大大小小的煤矿开足马力,多出煤、快出煤,反而提出了规模更大的瘦身计划。在未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山西将主动再削减1600座煤矿,使煤矿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0座减到1000座,到2015年,煤炭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山西省也提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老产业、培育新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全省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边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考验,一边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我们希望走出这道夹缝的山西,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煤炭大省,还有文化大省、旅游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