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传言称,央行已于本月26日下发通知,计划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并从9月5日起实行分批上缴。虽然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上周中国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普涨却透露了一定讯号。按照央行网站的统计数据,存准基数上调后,冻结资金将增加9500亿元左右,这也给9月A股的资金面再添隐忧,直接利空银行、房地产板块,以及本就融资困难的中小板、创业板。
保证金存款或划入存准范围
有媒体报道,目前将纳入上缴基数的保证金存款将包含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三部分。中、农、工、建、交及邮储六大银行从9月5日起分批上缴,其他银行则自9月15日起分批上缴。此外,银行根据规模的大小,将有不同长度的“过渡期”,大银行9月5日至10月4日需要将保证金的20%按比例补交存准,10月5日至11月4日按60%的基数补交,11月5日以后才按100%的比例计收准备金。小银行则会在6个月之后按100%的比例计收准备金。
受传言影响,中国银行间债市现券收益率近期曾连续上涨。此前,此收益率一度因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可能性降低而下跌,此次连涨,也从侧面反映了业内对调整存准基数的预期。但9月份将迎来中秋、国庆资金波动以及银行季度考核的时间窗口,资金面仍然趋紧,央行会不会在这个“敏感期”上调存准基数,仍不可知。
此前还有消息称:在基数增加的同时,准备金率可能下调,而这也成为上周四股市大涨的一个原因。
半年后将冻结9550亿资金
根据央行官方网站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今年7月末,金融机构的保证金存款余额初步估算有44222.36亿元,再加上个人保证金存款余额192.80亿元,共计44415.16亿元。如将存款准备金率计为21.5%,存准基数上调后,新增存款准备金将约9550亿元。
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因此,央行控制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多少和准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间接调控资本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简单来说,存准基数上调之后,各家银行向央行所交的“押金”增加,可贷给市场的资金就减少了,这也是业内所谓的“9550亿元资金被冻结”。有人分析,此举一出,其影响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上调两至三次存款准备金率”。
多板块将受“贷款危机”波及
银行体系资金面或将“缩水”,对金融、地产等A股权重板块均造成不小影响。从央行公布的《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和《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可以发现:大型银行7月末单位及个人的保证金存款共计16072.93亿元,中小型银行则达到了22803.78亿元。而从中报数据看,存准率达到高点之后,今年不少中小型银行承兑汇票等保证金业务都有所增加,此次范围扩大,无疑将使银行业此前的部分努力成为“泡影”。
中信建投证券高级分析师李怀东认为,这对本就“融资难”的中小板、创业板影响也不小,目前这部分公司的主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和民间筹款,银行贷款的“缩水”不可避免会影响一部分公司的资金链。
湘财证券沈阳营业部首席投资顾问祁大鹏认为,调整存准基数的影响可以参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从历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各板块表现来看,房地产板块受到的影响最大,这类公司本身贷款和居民购房贷款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很高,在房地产调控仍未放松的时候,也将对小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造成不小打击。
名词解释
保函:又称保证书,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担保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保证在申请人未能按双方协议履行其责任或义务时,由担保人代其履行一定金额、一定时限范围内的某种支付或经济赔偿责任。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合同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就是以银行信用的形式所提供的保障措施。
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保证付款的证书,也是国际贸易活动中常见的结算方式,类似于网购中的“支付宝”。按照一般规定,买方先将货款交存银行,由银行开立信用证,通知异地卖方开户银行转告卖方,卖方按合同和信用证规定的条款发货,银行代买方付款。
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并交付给收款人,收款人向汇票上记载的付款人请求付款,付款人应承担付款义务,银行收取一定手续费用。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