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继成为首个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后,有望在全国“两会”前再度率先公布规划细则。
2月1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9年理事会上,《规范进口铁矿石贸易行为公约》和《规范国内钢材销售秩序公约》获原则通过。据会长任期刚满的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透露,规划细则不久即将出台。上述两项公约就已经体现了细则的部分内容。
据了解,除本报最先披露的“提高淘汰标准”(对于高炉准入的技术标准还是1000立方米以上,但是300立方米以下的淘汰标准将上升到400立方米以下,转炉和电炉的标准则由20吨提高到30吨)、“建立退出机制”、“以龙头企业推进联合重组”之外,淘汰产能问责机制、有条件地区提高标准、促进城市钢厂合理布局、加快沿海钢铁基地建设、加强产业风险信息交流等,都有望在“细则”中得到体现。
就在理事会召开前一天的2月18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在其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规划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许多当下人们关心的钢铁业焦点问题。
言谈间,可以感觉到,他对钢铁行业面对诸多待解的难题,都感到有决心但有难度,有信心但也有担忧。
“淘汰落后产能最关键”
《21世纪》: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调整”集中针对的是什么问题?
单尚华:主要针对四点问题。
第一,我国钢铁产能膨胀得太厉害。第二,很多企业以老厂滚动发展,带来布局的不合理,包括全国产能布局的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流程的不合理,带来成本的增长。第三,钢铁行业的总体布局没有真正过渡到按市场布局,还是以资源性布局为主。哪儿有矿、有煤,哪儿就建厂,而且布局调整难度很大。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还是淘汰落后产能。新的产能出来了,落后产能却不能淘汰和退市,就会带来不合理竞争。中国的需求市场是分档次的,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淘汰落后产能,很难,恐怕还要借助于环保、行政的手段。这方面说了很多年,也有一定成效,但难度确实非常大,其中还包括地方利益博弈。但是看钢铁工业能不能走向规范,或者说做强,淘汰落后产能最关键。
《21世纪》:为什么这些年来,大家都认识到了问题,企业都做出了努力,但产能却不降反升呢?
单尚华:去年上半年之前,可以说钢铁是利润非常丰厚的行业,高利润的行业要让企业自动出局,难度非常大。而当面临亏损或薄利时要容易些,比如去年11月、12月间很多钢厂自己就停产了,这种情况下就好办一些。
中国的企业行业观念要随着市场变化发生改变,要认识到钢铁业是个基础原材料行业,而基础原材料行业不可能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否则就证明工业化发展的水平还不是太高。
《21世纪》:你提到资源型布局向市场型布局调整的难度很大,那如何能推进呢?
单尚华:现在就是要在沿海建大型企业,用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以及环保政策的机制逐步把内地的落后产能淘汰掉,但这需要时间。因为一个钢企,产能淘汰容易,但其他后果,包括劳动力转移、就业安排等都有很多难题。
《21世纪》:但规划中提到要建立退出机制,这让人感到有一丝亮点。
单尚华:制定法律容易、执行难。问题的症结大家都认识到了,但是怎样淘汰?现在很难说具体的时间表,短期内彻底淘汰很难。我们协会一直在做工作,但是这不能只倚靠协会,还需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倾斜,乃至行政命令,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现在是联合重组的好时期”
《21世纪》:本次规划中,企业联合重组被视为“振兴”钢铁行业的重要路径,现在的市场情况下,企业有重组的动力么?
单尚华:现在是联合重组比较好的时期。从宏观形势来分析,利润丰厚时期你去重组别人,困难比较大,现在是困难时期,在亏损、接近亏损或破产时,拉它一把可能容易一点。另外大家也认识到,企业不做大做强,想增加竞争力很困难。
《21世纪》:规划中联合重组的思路与过去相比,有什么新意?
单尚华:现在谈联合重组,说句老实话,目的和出发点不一样。前几年不管联合重组还是兼并,着眼点都放在扩大规模上。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光扩大规模不行,因为产能扩张太大了,要实现真正的联合。
我个人认为,河北钢铁集团的操作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它成立时间最短,离统一规划、安排产品上还有一定距离,但是统一销售、采购、财务、管理,这个集团架构还是基本建立起来了。
《21世纪》:几个在建的沿海钢铁基地,武钢防城港、宝钢湛江港项目都已完成前期工作,首钢曹妃甸一期项目已经建完,二期就等时机投产,什么时候会正式启动?
单尚华:根据产业规划会适时启动,但什么时候要国家来掌握。
我个人的看法,从长远战略转移来讲,沿海钢铁精品基地项目还是要推进。
新厂在一开始不达产的时候可能成本高一些,但达产后竞争力肯定高。低能耗,新流程,新观念,财务费用包括成本运作相对较低,质量肯定是好,因为装备是世界最先进的。钢铁真正要做强,那还是要靠这些新厂。我觉得新厂还是应当加速建设,不一定要等价格完全回暖。
出口下滑预示仍未回暖
《21世纪》:你上面提到,钢铁业不是高利润行业,也就是说这种高利润是不正常的?
单尚华:去年上半年的状况是不正常的,非理性的。第一是矿石的非理性涨价、不考虑长远。矿石拼命涨价,钢厂也只能涨价消化成本,等到下游用户亏损、微利了,或者被逼无奈找替代用品了,限制生产力发展了,才发现反过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矿石也好,钢材也好,下游用户也好,这是一个产业链,该有相互之间成本和利润的平衡。钢厂应想办法扩大钢材的用量,这样才能有发展前景。
《21世纪》:但是国外矿石供应商可并不一定希望中国钢铁业回归理性,否则如何维持矿石的高要价?
单尚华:矿商一个非理性的表现,就是总寄托中国钢铁业回暖,希望需求还很旺盛。事实上,从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算是比较好的。日、韩、欧洲可能受冲击更厉害,因为他们的高端制造业如汽车,受的损失最大。
中国依托4万亿的投资计划,可能在内需上影响不是太大,但看房地产、家电、汽车等主要用钢行业的疲软,钢铁需求不可能比2008年增加,能维持2008年的水平就不错了。
但是,今年中国钢材出口会大幅下降。中国钢材的直接、间接出口占整个钢材产量的1/4。1月份出口了191万吨,比去年降了54%,而且那还是9、10月份的合同。现在欧盟几大钢厂都缩产30%-40%,还能出去吗?
《21世纪》:所以还是要冷静看待前段时间的回暖状况?
单尚华:要有一个冷静思考。看中国钢材的消费市场情况,不用看别的,看出口,出口是风向标。1月份就下降54%,还能叫回暖吗?1月份钢铁出口平均每吨价格1250美元,表明主要是高端产品,所以最受到影响的还是大钢厂。
《21世纪》:钢铁调整振兴规划里不是提要保住国际市场的份额吗?
单尚华:这是努力的方向。但是过去我们面临反倾销、反补贴的情况,是因为国外产品价格高,有需求缺口。现在没有需求,他们自己的钢厂都压产30%—40%,还怎么出口?如果我们降价出口,就又开始面临反倾销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