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30年江苏水域少了1300平方公里 城里“看海”野蛮填埋是祸根

30年江苏水域少了1300平方公里 城里“看海”野蛮填埋是祸根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管理员 2011年08月18日 09:05:45 打印

  城里“小桥、流水、人家”,乡下“荷塘、蛙鸣、渔网”,曾是许多江苏人童年记忆中的鲜活画面。然而,记者最近在各地调查发现,这些水乡河道带来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情态,在遭遇自然气候的侵蚀和人为粗暴填埋的多重破坏下,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

  有关专家警告,随着一条条城乡河道的加速“流逝”,那些代表江苏风情个性的水乡风景韵致,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真的成为“梦里水乡”了。

   30年,水域少了1300多平方公里

  “南京近10年消逝了多少河道?”这是最近一名网友在西祠胡同网上的发帖。

  惠民河、进香河、金川河……很快,就有网友一口气列出10多条“不见了”的河道。

  “路名上只要带水的,以前都是河……”河海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要知道这些年南京填河多少,看看路名或者地图就知道了。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来,南京河道消逝速度令人咋舌,共有20多条,全长超过15公里,而无主管河塘湖泊被填埋的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少数是因为‘天灾’气候原因断流外,绝大多数是‘人祸’造成的。”这位专家愤然说,现在的很多马路过去就是河道,更荒唐的是,市区还有几十栋高楼是填河而建的,这使南京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毁坏,成为“肠梗阻”。如今,那些与水有关却有名无实的街道名、楼盘名,成为这座城市对消逝河流的最后纪念。

  南京填河埋塘修路建房造景,是我省各地城乡河道加速“流失”的一个缩影。

  记者在苏北某县一垃圾填埋场看到,随着一车车从城里运来的建筑垃圾不断倒入,一处废弃的河塘正被慢慢填埋。现场一名工作人员颇为得意地介绍说,“这条废弃河塘是上个月才‘征用’的,填平压实后,上面可以建厂房或小花园,可谓一举两得。”据介绍,像这样的“小废沟变身小花园”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不少村居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经验”。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国家住建部村镇司官员介绍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城市中90%的河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占,每年有上千条城乡河道被人为填埋,从人们的身边永远地“流”走了。他特别提醒说,河汊纵横、水网密布本是江苏作为著名水乡的最大特色,但近年来各类河道的流失明显呈加速趋势,与30年前相比,全省水域面积减少了1300多平方公里,如不及时采取保护举措,很快就可能风光不再。

  城里看海、田野汪洋,野蛮填埋是“祸根”

  入夏以来,我省苏中、苏南地区接连遭遇大暴雨,很多城市变身“水城”,马路转眼成了“河道”,损失惨重。

  究其原因,有很多:城市排污、泄洪管网的老化、损毁严重,缺乏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等。但专家告诉记者,依水筑城,那些大小河流、沟壑是城市的“天然血管”,其天然排水生态系统是任何人工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如今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看似不起眼的河道被野蛮堵塞、填埋,原有的排水机理被人为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或短路,也是主要“祸根”之一。

  暴雨成涝,让城里人在家门口“看海”。而在农村,河道“流”走,一条条“毛细血管”也被堵塞,使得农田旱了灌不上,涝了排不出,经历“冰火两重天”。在7月12日的一场暴雨中,里下河地区一些农田汪洋一片。尽管地方政府领导农民全力抗涝,无奈水路不畅,受灾农民欲哭无泪。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随着一条条河道的“流”走,不少勾起人们记忆的文化传统、水乡习俗以及独特的地方风情也跟着“流”走了。而留下的,就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宝贝”。“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兴化垛田,留下来的里下河油菜花海成为最值钱的“风景”,今年油菜花开20多天,引来国内外看花客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一位苏南游客说,大老远跑来看,很是兴奋。看了以后才猛省,这样的风景以前在老家随处可见,但现在都渐渐消失了。

  专家指出,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人们如果离开了那一条条看似不起眼的河流,就要看“天色”过日子,无疑是大自然给人们上的生动一课。“伏笔”也就此埋下,如再不重视河流的多元化价值,下决心纠错扭偏,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可怕的惩罚。

   建立疏浚护养机制不再一填了之

  “最近,一些地方别出心裁,把城里的建筑垃圾运到乡下填埋所谓臭水沟,看似为了治污遮羞,实则是一种短视行为,是以牺牲原来比较完整的排水体系为代价的。”泰州市水利局工管处处长吴刚解析说,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想怎么填就怎么填,结果是填到哪哪“倒霉”,过去常见的那些清波粼粼的村庄河道、水塘正呈现加速消失态势,很多地方百分之八九十的河塘没了。

  “‘垃圾围城’固然要找出路,而废弃河沟、水塘也要整治。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简单地一填了之,把一个问题变成另外一个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想出类似两全其美的“创新”,不少基层水利工作者呼吁,为城市垃圾找出路,不能以牺牲农村河道为代价。

  河流,河流,关键要“流”。可喜的是,为防止城乡河塘陷入“边治理、边污染、边消失”的怪圈,我省不少城市积极探索疏浚整治新机制,着力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为河塘流淌找“去路”。南通围绕疏通千年濠河水系,先后投入近百亿元,不仅搬走了沿河40多家企业,还打通了进水排水通道,整个水系直接与长江连通,形成自然循环,被评为国内治理城市河道典范。张家港3年前开始拆坝建桥,头一年就拆除农河阻水坝头1100条,河段再次串通成流,重现“水乡风景”。

  疏浚好了,还得有人管,建立长效机制。无锡2007年在全国首创的“河长制”,如今已被引入了全省农村河塘疏浚整治与浚后管护,一些地方还将河塘疏浚整治管护与评优提级挂钩,河道管护出现问题将被一票否决。高邮、靖江、海门等地探索“以河养河”、“以塘养塘”的思路,实行河道疏浚与土地复垦、水产养殖、河坡开发相结合,不仅阻遏了随意填埋、侵占河塘的现象,还开辟了河道管护走上良性循环的新“水道”。

上一篇:8月18日钢市早报:市场清淡,但库存较少,钢价或维稳

下一篇:光明“问题葡萄汁”南京也有卖 醒目提示“没防腐剂”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