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关于国际板的几个问题

关于国际板的几个问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5月30日 10:52:53 打印

导读: 国际板不是一个好建议,最好还是不要推出,因为香港市场已经是我们“货真价实”的国际板;如果一定要推出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的话,那么至少需要三个前提,才不至于出大问题:取消A股的涨跌停板限制、A股市场股票发行实行注册制、人民币自由兑换。

  事实上,国际板“越来越近”的消息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比预想的更加严重。

  对于“目前距离推出国际板已越来越近”的权威信息,笔者在上周曾悲观地指出,“在同一碗水中,只能有一个水平面”,如果是汇丰银行们来上国际板,那么将严重分流场内资金,如果是苹果们来上国际板,将严重冲击市场既有的估值体系,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股价可能崩盘。

  事实上,国际板“越来越近”的消息对市场造成的冲击比我预想的更加严重:一周之内,市场加速急跌,上证综指跌去5.2%,创业板指数跌去6%,中小板指数跌去8.1%!

  很显然,市场对国际板的推出正在“用脚投票”。在这里,笔者继续提出自己对国际板的几个看法,以为商榷:

  第一,为何以人民币计价?大概在一年半以前的某段时间里,业内曾流传国际板将以美元计价,笔者支持这种做法。“以美元计价”既可以分流央行巨大的外汇储备激增之压力,促进“藏汇于民”,更可以顺势解决市场遗留问题,将B股“吸收合并”,而且由于受个人购汇的额度限制,国际板规模将循序渐进,不至于对A股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以美元计价”有如此诸多好处,不知为何终被废弃,而代之以人民币计价?徒令市场倍感扩容之恐慌。

  第二,如何解决“估值分裂”?无论设立国际板的初衷如何,笔者以为,像苹果、微软、谷歌之类的境外上市创新型公司都应当在国际板上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但由此带来的一大现实问题就是,境外市场和境内市场的估值体系差别巨大,如何弥合?在上周的“卷首语”中,笔者曾以苹果公司为例,谈到这一话题,认为“估值分裂”意味着“同股同权不同价”,即境内投资者的财富被境外投资者变相“洗劫”,此不赘述。

  当然,目前来看,汇丰银行们如果来上国际板,似乎并不存在“估值分裂”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市场中,银行股的权重已经够高了,汇丰银行们来不来也无所谓吧。

  第三,“推出时机”越来越近?笔者以为,在以人民币计价的前提下,境外公司来国际板上市的实质是其部分外币资产以当前汇率为基础并在市场“制度溢价”的情况下置换为人民币资产,基本可以看做一项“制度套利”行为。

  举个例子容易明白。还以苹果为例,目前其在美国市场的市盈率为16倍,市值3000亿美元,按当前汇率6.5计,市值合人民币1.95万亿元。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假设苹果把自己50%的股本拿来在国际板上以32倍的市盈率成功发售,则其市值将膨胀为原来的1.5倍,为人民币2.925万亿元,“制度套利”成果惊人!

  所以,在境外资本“制度套利”空间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近期”推出国际板很难说是“妥当”之举。

  篇幅所限,笔者还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吧:国际板不是一个好建议,最好还是不要推出,因为香港市场已经是我们“货真价实”的国际板;如果一定要推出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的话,那么至少需要三个前提,才不至于出大问题:取消A股的涨跌停板限制、A股市场股票发行实行注册制、人民币自由兑换。

上一篇:紧缩货币政策会因经济放缓转向吗?

下一篇:美未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