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部钢铁“三小龙”分羹省内重组

中部钢铁“三小龙”分羹省内重组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 2010年01月04日 10:00:00 打印

  导读:除了新钢、安钢主动融入央企版图,多年来,央企一直没有放弃重组地方钢企龙头的努力。但实际上,华菱、马钢、太钢等钢企一直坚守在并购与反并购的缝隙中寻求独立发展。华菱、马钢、太钢作为中部钢铁业的“三小龙”,担任了各自省内重组的“排头兵”角色,并已于去年下半年进入重组状态。

       当武钢、宝钢等特大型钢企对中部虎视眈眈之时,湖南华菱钢铁(下称华菱)、山西太原钢铁(下称太钢)、安徽马鞍山钢铁(下称马钢)则以自强的姿态拒绝了央企的四面突击。

  工信部在2009年12月底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案》(下称《方案》)中明确指出,推动马钢、太钢、华菱等与省内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与推动“第一梯队”武钢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的目标区别开来。

  2009年12月31日,本报记者从华菱、马钢、太钢获悉,三家钢企正在积极推动省内重组。其中,华菱将“打造一个由原材料、物流、产业深加工、研发、配送、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组成的钢铁产业链,提高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并拿这个产业链到香港上市,预计募集资金80亿元至100亿元”。

  2009年12月28日,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则表示,太钢将积极推进与省内企业联合重组,着力推进资源开发与整合。

  “二梯队”重塑

  华菱、马钢、太钢作为中部钢铁业的“三小龙”,担任了各自省内重组的“排头兵”角色,并已于去年下半年进入重组状态。

  一个多月前,华菱已将湖南第二大钢铁企业冷水江钢铁(下称冷钢)收入囊中,这是华菱省内重组的首站。

  冷钢董事长陈代富告诉记者,华菱重组冷钢,可以给冷钢带来资金和政策,“我们利用这两个条件,将冷钢做大做强”。目前,冷钢的改制已进入尾声。

  为加大并购力度,2009年6月,华菱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中国钢铁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远期规模将至10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钢铁行业的投资和并购”。

  而作为安徽省工业发展的“掌上明珠”,2006年,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持下,马钢实现控股合肥钢铁。而马钢最新的重点则放在建设新基地和增强研发实力上。记者从马钢宣传部获悉,马钢在安徽省巢湖市的新生产基地项目将于今年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总投资达300亿元。

  马钢还确定了“五年发展目标”——努力实现集团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非钢产业年产值超过150亿元。

  “马钢将重塑车轮、型钢、冷镦钢等传统优势产品,巩固和发展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等正在形成的优势产品。”马钢五年计划书里如此表述。

  分析师曾节胜曾在马钢工作,他表示,马钢拥有自有矿和沿江优势,未来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在山西,太钢的重组龙头地位早已确立。山西省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祝峰亮表示,“省里力推太钢重组,我们也希望太钢最好把山西的钢厂能整的都整进去。”

  目前,太钢在山西的重组也已悄然开幕。继2009年3月太钢洽购山西美锦钢铁后,4月,市场再度传出太钢与海鑫钢铁集团接触的消息;而在《山西省钢铁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也提出,将推进太钢重组新泰钢铁和美锦钢铁,“使太钢通过联合重组、产能置换、升级改造,总产能占到全省钢铁总产能的70%以上”。

  省内钢企变阵

  除了新钢、安钢主动融入央企版图,多年来,央企一直没有放弃重组地方钢企龙头的努力。但实际上,华菱、马钢、太钢等钢企一直坚守在并购与反并购的缝隙中寻求独立发展。

  在冷钢确定由华菱重组前,陈代富告诉记者,冷钢“还和省外的萍钢、沙钢有过接触,希望重组并购”。但在湖南省政府的推动下,华菱最终获得重组机会。“为了重组一事,省政府和我们接触了不下三次,最后我们也谈妥了。”冷钢一位科长告诉记者。

  华菱还试图进军江西省钢铁业。2009年10月,在江西南昌钢铁57.97%国有股权竞购战中,华菱惨遭出局。此外,据记者了解,华菱还积极参与河南钢铁业的整合,但尚无进展。

  按照华菱董事长李效伟的规划,华菱的产能扩张将在今年画上句号,主要精力用在打造钢铁产业链上。“预计华菱今年的钢产量为1900万吨,收入900亿元左右,也可能上千亿,利润要实现翻番。”

  用李效伟自己的话说,华菱近几年要“弯道超车”,华菱“干了很多我国钢铁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如华菱入股澳大利亚第三大矿山FMG,在李效伟看来,是“为中国钢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钢铁专家许中波告诉记者,李效伟的特长是资本运作,因此,在产能扩张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华菱未来将在资本市场有所发展。

  马钢则拒绝了宝钢的重组。2006年1月18日,马钢与宝钢在上海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但目前双方已分道扬镳。

  分析师贾良群告诉记者,宝钢之所以重组马钢无望,是因为政府不愿意马钢被重组,马钢的发展目标是“大型钢铁集团”。

  太钢独立发展的底气则来源于“国内甚至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商”。在去年的钢铁企业理事会上,记者问太钢北京代表处的一位负责人,太钢有没有和其他钢企联合重组的可能性?上述人士立即回答道:“为什么和别人重组!我们自己就能做得很好。”

  据记者了解,山西绝大部分钢企为民营性质,最大的国有线材厂长治钢铁已被首钢全资收购。

  不过,祝峰亮告诉记者,山西将鼎力支持太钢进行省内并购。

  “三小龙”难逃再嫁

  尽管行政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抵挡了“宝钢们”入局,但从中国钢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华菱、马钢、太钢依然无法完全躲过“为他人做嫁衣”的命运。

  无论是钢铁企业的管理者们,还是政府官员,几乎没有人否认钢铁业总有一天要走向高度集中。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公开表示,钢铁企业规模大型化和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已成为世界钢铁行业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未来世界钢铁业的竞争将逐步走向寡头垄断的局面。

  贾良群认为,华菱、马钢、太钢在近几年也许有能力自己发展,但三五年后,依然无法避免被央企重组的命运。“这是早晚的事情,没有谁能够避免,马钢这些企业现在有当地政府力量支撑,但未来钢铁产业政策会慢慢考虑到这一点。”

  贾良群还表示,未来,钢铁业将更加市场化,更加融入资本市场,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发展,钢铁业将持续往集中方向走,“欧美、日韩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记者了解,正在征求意见的钢铁业兼并重组政策,将为宝钢、武钢、鞍钢这些特大型企业并购提供信贷支持。

  [记者手记]中部整合只是序曲

  中部钢铁业整合浪潮中,除了央企层面的整合,华菱、马钢、太钢将成为第一轮大浪淘沙之后的佼佼者,并获得了“吞吃小虾米”的机会。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弯道赶超”的华菱钢铁、以轨道用钢、自有矿、港口等优势自立的马钢,还是以不锈钢打天下的太钢,都将在未来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喘息的机会。

  但这一切似乎不会太长。

  表面上,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并购行动——唯有自强者才不会被吃掉。

  实际上,这是中国钢铁业走向高度集中的权宜之策,亦反映出行政力量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不可小视。

  这也仅仅是个过渡——省内钢铁业火速重组,将为特大型企业并购做好准备。武钢的眼睛始终盯着华菱,宝钢对马钢未必彻底死心,太钢与宝钢的关系也隐隐折射出类似的命运。

  但推动大势走向,需要成熟的市场手段和宏观政策,两者并驾齐驱,才能演绎完美结局。

  眼下,首部推动钢铁业兼并重组政策正处于征求意见过程中,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小鱼吃虾米”后,“大大鱼吃小大鱼”即将到来。(邓瑶)

上一篇:供需好转钢价上行 钢铁行业暖春将至

下一篇:钢企称五年不向美出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