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一个“控”字,楼市退烧渐趋理性

一个“控”字,楼市退烧渐趋理性

来源:新华报业网 编辑:管理员 2010年12月28日 09:02:17 打印

    “房地产市场正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既不会一下子堕入‘黑铁时代’,也不可能在‘黄金时代’驻足太久。”用财经评论家叶檀的这句话来总结2010年的楼市,可谓恰到好处。

  戛然而止的“狂欢”

  2010年的日历刚翻过几天,南京河西一高科技住宅就打出了2.8万元/平方米的售价。这是年初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房价飞涨之例。

  1月,在苏州市举办的开年首场大型土地拍卖会上,开发商表现出极高的拿地热情,57幅地块有23幅的溢价率超过了50%,最高溢价率达到245%,土地市场的高温直接推动了部分区域的房价。

  1月10日,监管层打出调控“组合拳”,“国十一条”明确规定二套房首付调至四成以上,以抑制投资投机。不过,政策的提醒并未能拽住开发商的涨价冲动。南京城中房价冲3万、河西房价冲2万、江宁房价冲1万,当时被业界称为“321格局”。

  时至3月,南京、苏州等省内部分城市的房价大幅跃升,南京楼盘有单价一次性暴涨近2000元的。一惯“追涨杀跌”的投资和投机资金终于按捺不住了,无论是南京、苏州还是无锡,随处可见投资投机者的活跃的身影。

  不过,这一场楼市狂欢,却伴随“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新政”戛然而止。4月17日,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并首次将高房价纳入地方政府问责。

  监管层将遏制房价与维护稳定等量齐观,市场立时急转直下。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楼市观望迅即堆积。4月新政,让传统的“红五月”变成了“黑五月”,多个城市当月成交量创下3年来同期新低。

  深度博弈房价涨势收窄

  然而,楼市的博弈从来都不会停止。在城镇化带来的刚性需求、现有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过窄、全球化热钱涌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调控下的楼市“锯齿般”波动起伏。

  6月底,两大央企中海和保利在南京同一天推新,大获全胜。

  入夏后,各地楼市均出现了库存量激增的态势,其中南京楼市7月供需比例急升为3.38∶1。

  时至8月,新政“药力”逐渐被市场消化,南京等多地相继出现“日光盘”,苏州房价顺利“破万”。

  9月,由于未见房价有实质性下降,市场需求几近井喷,苏州再现“千人抢房”场景。

  市场高热,倒逼有形之手再次出拳。“9·29新政”应声而落,紧接着是“10·20加息”。房地产“二次调控”泼出冷水后,各地新政细则纷纷出台,我省也顺应国策,提出了限购、限贷等调控思路,重在抑制投资投机,确保自住。与此同时,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以期通过“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的“两条腿”思路,让楼市降温。

  “二次调控”后的楼市,已不复先前之勇。开发商的定价明显趋于理性,11月南京还出现了有楼盘单价直降2000元的举动。只是,大幅降价的“骨牌效应”并未形成。楼市整体处于高位盘整状况。

  跌宕起伏中,2010年楼市成交整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南京为例,截至到12月23日,南京今年住宅成交共47978套,尚不足去年10.06万套的一半;二手房全年交易量为55060套,同比去年的10.5万套也下降近五成。365地产家居网12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与年初相比,南京全市58家楼盘标本的房价平均涨幅为13.7%。

  南京大学城市社会学博士孟祥远表示,调控连发的效果更多体现在对需求的抑制上。“虽然没有完全控制住房价,也没有像一些购房者预期的那样降房价,但是,市场的疯狂总算有所收敛了。”

  调控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孟祥远同时分析,当前市场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供需不平衡和结构性短缺未见改观;而4月新政和9月新政虽风风火火,其实在执行层面上打了折扣,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细则“雷声大雨点小”,不少限购令成了限时抢购令,导致购房者的信心逐渐被消磨。

  复杂的宏观大势之下,受流动性过剩和国际资本套利影响,今年楼市热钱炒作成风。国家发改委经济所前不久的一项调研表明,每增发100元货币,其中的93%会投向房产,只有7%的资金投向其它领域。可见,房价泡沫膨胀并未实质性转向。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发表署名文章也称,房价调控难与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缺失、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各地经济发展差距还在持续扩大等因素有关。

  调控虽艰,但种种信息仍表明了监管层持续调控的决心。

  “房地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不应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1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的一席话,已被坊间视为房地产调控仍在向纵深挺进的信号。

  孟祥远表示,对楼市而言,久“堵”必“疏”。“投资者的投资渠道需要疏通,引导其不必投资房产;改善性需求需要满足,在提升居住水平的同时铲除投资盈利空间;刚需更需解决,以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优先,引导更多人出城置业;无力购房者与夹心层最值得关注,应大力度落实廉租房、公租房,真正让其住有所居。”而房地产市场要形成这种均衡的调控格局,任重道远。

上一篇:年底钢价振荡回落节后才是春天

下一篇:12月28日钢市早报:低价资源成交转好,钢价弱势企稳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