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全球金融风暴中的我国企业“过冬”回顾与展望

全球金融风暴中的我国企业“过冬”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 2008年12月22日 10:55:00 打印
今年10月以来,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各地、各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在经历阵痛的“矛盾凸显期”时,也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科技创新、完善管理成为企业在危机中“倒逼”出来的自觉行动。不少企业正在危机中把握机遇,努力拓展民族品牌的空间、开发国内市场、并购海外优质资产。
    企业困境凸显社会问题
     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两家大型企业——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倒闭,导致7000多名工人失业。随后,珠三角、长三角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倒闭的消息相继传来,全球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11月上旬,金融风暴影响开始向内地蔓延,江西、湖北、甘肃、贵州等地一些企业相继停产、限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到11月下旬,湖北、山西等地部分钢铁冶金生产企业出现“闷炉现象”,不得不压缩生产、降低成本;山东、广西等地的部分化肥生产企业减产40%,业内预计明春用肥紧张几成定局;浙江、福建等地部分纺织企业订单同比下降30%。由于不断有企业停产减产,截至11月2日,贵州停运的火电机组达799.5万千瓦,停机率47.6%,部分县市的日用电量甚至低于年初冰雪灾害时期。
    企业减产、停产直接导致失业工人增多和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11月中下旬开始,重点劳务输出省份的返乡农民工逐渐增多。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10月底,河南省返乡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16.2%;陕西返乡农民工33万人;云南省仅从沿海地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就有10万人。在各地高校和职业学校,前往招聘的企业比往年同期减少约20%。
    因为资金链难以支撑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延后效应,“今年底、明年初,国内企业将进入真正的严冬”成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业内人士的主要观点。鉴于我国经济目前的外向度仍比较高,且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有一定滞后期,未来几个月我国经济仍将在阵痛期徘徊。
    企业问题揭示发展机遇
    危机中仍可看到希望。记者在深圳调研时发现,全球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产品低附加值、低成本扩张的外向型企业前路艰难;自有品牌、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和行业在逆境中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调整产业布局的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小,反而寻找到更多扩张发展的机遇。
    深圳的情况也透射出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的路径,就是要在企业发展中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据中国钢铁工业企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介绍,目前国内钢铁业的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较突出,属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应淘汰的产能大约占总产能的10%。“此次危机是加快淘汰钢铁业落后产能、优化行业生产结构的好机会。应抬高资金、工艺、技术、环保等准入门槛,用市场手段鼓励兼并重组,提高生产技术先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优质钢铁企业的比重。”
    ——调整产业布局。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中部6省通过“回归工程”主动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记者近期在湖北采访发现,全球金融风暴爆发以来,湖北返乡的35万农民工已有20万人在当地就业,就业企业多数是从东南部沿海地区转移到此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转移带动了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加强创新和管理。中国工业工程学会会长齐二石说,这次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创新不足、管理粗放的问题,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力不高,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较多。继承型、模仿型的生产技术使得工业企业难以摆脱低端生产制造业态,很难依靠技术的“唯一性”实现市场的“专有性”;家族式、封闭式的管理形态使多数企业难以通过制度蜕变解放生产力,很难依靠“制度活力”激发“生产活力”。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揭示,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企业行动志在开拓明天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自有品牌企业因为掌握专利技术和更多市场定价权,在危机中受冲击较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次危机对提升民族品牌价值、开拓民族品牌生存空间、打造“品牌中国”的积极意义。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成为企业被“倒逼”出来的自觉行为。
    深圳的“中兴”“华为”公司在危机中通过购买欧美优质资产和向发展中国家拓展,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生产电动机系列产品的苏州“宝时得”公司凭借60多项新技术,销售业绩保持30%的高增长;青岛“凤凰”印染公司所有产品均以自主品牌出口,避免了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竞争,因为牢牢掌握议价权,今年以来3次提高产品售价,仍然订单不断。
    很多企业界人士表示,金融危机发生后才意识到合理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性,如何开拓国内市场需求、调整产品需求布局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关注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纺织企业尝试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拓国内高端市场,电子通信产品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并营销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特点的产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在国内并购内外资优质同类项,重组、优化企业资源,为危机后的大发展积聚着力量。
    在许多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国内的同时,一些眼光更长远的企业则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一方面加速填补海外同类公司留下的市场空白,并研究通过参股、收购等形式并购大幅缩水的海外优质资产;另一方面招募行业内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协商购买先进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强大动力。还有一些大型外贸企业,通过向海外延伸产业链,加强对原料的控制力和对终端市场的影响力。中纺集团和山东新华锦集团分别通过加速进入巴西大豆原产地和收购海外核心零售商,实现经营模式从低利润区向高利润区的转变,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上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记者10月中旬在广东地区采访时发现,部分企业在面对国内外不利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时,心理恐慌大于眼前困境,信用危机大于经济危机,期盼外力大于主动自救。时间仅过去两个月,在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连续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迎难而上,“信心”正在重新成为整个社会最看重的“精神支柱”。

上一篇:马来西亚“钢铁大王”钟廷森:理顺关系求发展

下一篇:国家发改委: 08年11月国内汽车市场价格稳中小幅波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