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马甲在引导乘客上车。
|
排队上公交车是一个老话题。昨天,中北巴士公司出动100名引导员,在全市30个综合站点倡导市民有序候车。自去年以来,南京市已有数条公交线路形成排队上车的风气,但相较于数以千计的南京公交线路,排队上车意味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排队上车,看似简单的行为,为何难以形成习惯?是无所谓心态使然,还是缺乏长效保障机制?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迈皋桥站:“红马甲”背小喇叭引导排队
迈皋桥公交枢纽站是城北区域最大的枢纽站,周围有不少于18条的公交线,每天有66路、318路、79路、146路等8条公交线路120辆公交车往返运营始发站区内,每天至少六七万市民在此换乘。为了尽快上车抢占座位,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性别的乘客在车门口互相推搡,挤成一团,出言不逊者有之,大打出手者也不乏其人。
昨天,志愿者向等车的市民发放了“我排队、我文明,我礼让、我快乐”的倡议书。66路公交站区划分了醒目的乘车通道,站台增设了一米线软隔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孕妇,公司特意安排了排队绿色通道,可优先照顾上车。身穿红马甲的引导员背着小喇叭,手举着小红旗,引导乘客文明乘车、排队上车。在“红马甲”的引导下,30多名乘客有条不紊的依次排队,不到一分钟就全部上了车。不过,面对这种突然的排队要求,乘客们还是觉得有些“不适应”。“以前也搞过,但是如果没有红马甲引导的话,肯定就不排了。”
和迈皋桥相同的,还有集庆门车站、夫子庙车站、江苏路车站,记者从经常在这些车站候车乘客处了解到,一旦“红马甲”撤离,大家还是会“挤着上车”。
模范马路站:没有“红马甲”也有序排队
记者在南京火车站、安德门、随家仓等排队候车点看到,由于这些站点有栏杆的“硬隔离”,所以大家还是很自觉地排队上车。但在模范马路站,记者却看到,尽管没有任何护栏,乘客们依旧很自觉地排队候车。公交车靠站后,乘客按照顺序依次登车,不到一分钟,近20米的队伍就全部上了50路公交车。
“大概也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模范马路站也有红马甲督导,但是后来红马甲撤了,我们也形成排队的习惯了。”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学生陈颖说,“其实争抢上车更耽误时间,一旦有乘客互不相让堵在门口,就直接影响后边人上车,很长时间都没法开车。 ”50路车的驾驶员说,他曾计算过,同样多的乘客,排队上车比争抢着上车要节省一半的时间,而且人越多节省时间越多。
分析:部分站点缺乏排队条件
南京近千个车站,为什么只有少数车站能实行排队上车?记者对多个人流量较大的公交车站进行了随访。受访的30位乘客中,约九成表示希望排队上车,但由于目前没有人排队,跟着挤也是无奈之举。受访者中,女性和老人等弱势群体更希望能够排队井然有序地上车。
另外记者从南京市公交总公司了解到,部分车站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始发站只有一条公交线路停靠,二是乘客相对固定,上班族和老人居多。前期通过专人引导,市民排队上车逐渐从被动转变为自发。
“但是繁华地段或中途站的公交站台站牌较多,一般情况下都是人找车,由于不知道车会停到哪里,排队根本不现实,除非有专门的人引导,让公交车停在固定的位置。”对此,公交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在每一个停靠点都有人引导乘客排队上车不太现实,公交部门没有那么多人力和精力。“除非可以让有关部门组织城市志愿者示范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约束市民行为,逐渐改变市民的乘车习惯。”
另外,公交部门也应增加运力,车内不挤,车外自然不争不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