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扩展至二三线城市的雷声打了一个多月,本月20日本应出炉的限购城市名单难产,直至25日浙江台州发布楼市限购措施,二三线城市限购才落下第一滴小雨点。不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台州限购令不免有点形式化。
撇开拗口的文书语言,简单地说,措施规定的是在市区有两套或以上房子的本地家庭、有一套或者以上房子的外地家庭,以及在市区还没有房子但不能证明两年内在台州累计缴纳个税或社保达到一年的外地家庭,不能在“市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问题在哪?就在“市区”和“新房”。限购只限市区,在郊区买?不限;限购还只限一手房,买二手房?随便。就是说只要符合上述资格,即使你在台州已经有100套房子,依然可以在台州市区买100套二手房或在台州郊区买100套房。这样就为台州房地产留了二手房市场和郊区市场两条后路,台州限购措施难免有“为限购而限购”的形式化之嫌。
住建部表示,已与约20个二三线城市达成“出台限购措施”的“协议”,预计谈判8月底可完成,各地方政府将于9月初陆续发布各自的限购政策。此后出台的二三线城市限购措施是否会如打响头炮的台州一般流于形式化?很有可能。因为二三线城市的限购措施存在“先天不足”——— 具体措施是由地方政府而非住建部制定的,住建部仅提供标准并督促地方出台。但是地方政府未必愿意限购。住建部本月中旬提出五条标准,要求凡是满足其中两条的城市纳入限购范围,符合其中“省内所有城市今年6月份的住宅价格与去年底的住宅价格相比,涨幅较高的二三线城市”与“今年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幅较高的城市”这两条的不在少数,可是一到本月20日的上报期限,名单未见踪影宣告难产,直至25日台州才成为首个出台限购措施的二三线城市。直到现在,住建部还在和地方政府进行“限购谈判”,具体城市名单仍未能完全确定因此“不便公布”,由此即可看出地方政府对出台限购措施的消极态度。
地方政府对限购态度如此消极,根本原因在于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土地,而土地收入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有调查表明,土地出让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个别市县达90%左右。土地收入占据地方财政收入半壁江山,地方财政演变成“土地财政”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圈地运动”蔓延全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卖地收入、房地产税费等支撑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现在众所周知地方政府财政紧缩,难以还款给银行可能造成违约,对地方贷款平台爆破的担忧从未停止,这个时候出台限购措施打击房地产业,很可能导致土地流拍影响卖地收入,从而令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在房地产业与地方财政收入紧密相连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怎么可能真心希望出台限购?
日前,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城市出现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即一手房价格低于二手房,这往往被认为是楼市整体回调的先兆,一时呼喊“楼市拐点”之声四起。新限购措施出台表明楼市调控仍未放松反而从紧,市场新增供应及库存巨大,开发商为回收资金,新盘价格低开实属自然,一二手房倒挂现象可能更盛。如果其余城市亦与台州一般不限购二手房,一二手房价格倒挂恐怕更会愈演愈烈。新一轮的限购措施,或许又将掀起新一轮的“楼市拐点论”,只是这样以行政手段带来的一二手房倒挂现象,真的就代表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来临了吗?从去年7月开始,已有不下四份权威研究报告宣称房价即将下降,但至今房价仍然在涨,7月全国百城房价同比上涨6.81%,较6月上涨0.21%。而且尼尔森的研究报告表明,69%受访者认为房价将继续上涨,说明老百姓并未预期房价下跌,如果资金充裕依然会买房。这样一来,“楼市拐点”的到来似乎仍有一段距离。
二三线城市限购的“先天缺陷”就注定了限购措施的形式化,“楼市拐点”来临的预期恐怕再度成为“狼来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