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坐等泡沫破碎,不如主动明确预期,让市场慢慢下跌几年,让泡沫渐渐消融,同时不至于硬着陆,带来严重危机的集中爆发。
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总是那么的激情四溢,凛冽的地产寒冬正在袭来。随着成交量的连续大幅下滑,近期越来越多的楼盘加入到降价行列,开发商“降价换量”趋势愈发明显。大多数城市的房市,都在陷入海南式干冷的状态。
根据《上海证券报》11月16日的报道,上周7天,海南全省房产仅成交606套,平均每天不足百套。少得可怜的成交量把一众开发商逼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一门心思想着逃出围城。
显然,曾经过惯了好日子的房地产利益群体,对于目前的形势十分焦虑。于是,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要求政府救市的急切呼吁,救市建议林林总总:有要求放松货币政策的,有要求取消限购的,还有要求巩固其支柱地位的。
在求救“声声急”的当口,政策必须再度明确终极目标。令人欣慰的是,至少从目前态势看,再度像3年前那样拯救房地产,可能性不大。
以北京的数据为例,10月份投向房地产领域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就出现大幅减少,首次跌出贷款投向前五位。可见,地产利益群体恐怕很难在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得到多少好处。当前最怕的问题是成本高昂的本轮房地产调控,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而再次出现半途而废。
实际上,在目前决定房地产调控成败的重要时间当口,决策层完全可以明确表态,对房市究竟是救还是不救,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如此,不仅能够打消利益各方对于政府救市的侥幸心理,让扛不住的开发商尽早降价,同时能够抚慰民众的迷茫情绪,让持续十几年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房市场。这样一来,中国房价才可能真正进入健康地缓慢下行通道。
若市场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政策预期极其不明朗,直到大部分开发商资金链出现恶化,到时候降价潮大面积同时进行,届时房价只有崩溃一条路,这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与其坐等泡沫破碎,不如主动明确预期,让市场慢慢下跌几年,让泡沫渐渐消融,同时不至于硬着陆,带来严重危机的集中爆发。
在这一点上,金融系统显得未雨绸缪。刚刚卸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房价纵使下跌50%,中国银行系统依然扛得住。虽然这一论断饱受质疑,但是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并未被房地产完全绑架。若去除地方债务、国企贷款等领域的危机,单单房价下跌并不足以引爆银行系统性危机。
而地产商的大洗牌则是必然的。“银行和地产商,究竟谁先死”的怪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也只有千亿资产规模,相对于资产规模数以百万亿计的银行来说,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不言自明。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中国经济回归正常化发展、实业走向复兴的“应有之痛”。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尽早明确政策预期,让房价下跌不至于来得过于急速和猛烈。
缓降,危机不足惧;崩溃,麻烦不小。但是,这依然是“应有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