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南京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南京分站 >> 本地资讯 >> “产能过剩”帽子把钢铁行业害苦了

“产能过剩”帽子把钢铁行业害苦了

来源:中国钢材网 编辑:管理员 2010年08月12日 17:27:56 打印

  

  对这个过程本身以及钢铁行业目前的现状,固然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比如究竟是否存在过剩,过剩程度有多大,如果说过剩不是太多为什么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难以回归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等等,这些都值得研究但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认为,最应该反思的,一是如何认识过剩,是把过剩看作洪水猛兽看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而把“不多不少”作为经济调控的理想境界,还是把它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优胜劣汰社会进步的促进剂;二是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体制,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管哪些不应该管哪些,哪些领域产品的供求平衡需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管,哪些交给市场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世界钢铁协会WSA网站,为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全球钢的产能利用率)
 

  自打九十年代末中国年产1亿多吨钢就赶上东南亚金融危机闹得全行业亏损起,中国钢铁工业就像孙猴子戴上了紧箍咒,直到现在粗钢产能已超过7亿吨,实际产钢6亿吨,“产能过剩”这顶帽子就从来没有被摘下来过。回顾这十年多来的历史,这顶帽子加上相应的压缩产能的政策不但没有给钢铁行业带来健康发展的结果,反而尝到了产业结构逆向调整的苦果。也就是:对产能过剩的误解+对钢需求的低估+难以严格执行的投资规制=产业结构逆向调整。

  对过剩产能的误解,就是把产能减去产量或需求量之差当作过剩产能。这就等于说,只有“产能=产量”也就是产能利用率=100%才算不过剩。“钢铁行业产能7亿吨,需求5亿吨,过剩2亿吨”一说,就是这么简单地被“研究”出来的。而实际上,个别企业、个别时期产能利用率达到或超过100%有可能,但整个行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光是钢铁行业,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比如某个城市的酒店入住率如果达到100%,一定会有很多人找不到住处露宿街头;如果列车总是满座,一定有很多人买不上票。根据国内外经验,钢铁行业平均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5%属于正常,超过90%就是产能不足,我国90年代以来两次产能利用率超过90%,都出现钢材价格成倍暴涨、进口钢材大量增加的现象。而据近期一些长期在钢铁行业工作的老专家深入多家企业实地调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产能不但不过剩,反而不够”,其理由是很多企业是靠牺牲质量和环保保产量,炉子普遍超装,能力超设计发挥;如果都按规范生产,产能肯定是不够的。

  过份低估需求,在钢铁行业由来已久。2000年编制的“钢铁产业十五规划”中预测2005年中国粗钢消费1.4亿吨,而该年实际消费达到3.5亿吨;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时有关方面预测中国2010年消费粗钢3.2亿吨(±7%),而根据目前水平今年实际消费肯定不低于6亿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预测2009年粗钢消费4.3亿吨,该年实际消费5.7亿吨。如果对产能过剩概念的误解和对需求的低估停留在认识阶段,倒不十分可怕,可偏偏中国把它落实在投资管理体制或政策上:既然产能已经过剩了,未来的需求也没有大的增长,就说明现有产能已经足够了,不用再增加了,于是便规定“XX之前(期间)不新建钢铁产能”。谁听话呢?是那些准备上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它们多数是国有性质,“讲政治”,而如上所述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严重的产能过剩,未来需求也不是预测的那么少,于是精明但资金不那么雄厚的民间投资者便乘虚而入,2000~2005年之间大量涌现的、现在要花大代价淘汰的“落后产能”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2005年以后投资政策收紧,但性质依旧。于是,“不讲政治”的继续绕着政策走,淘汰了小的上大的,淘汰了落后的上相对先进的,对“铁本”杀鸡儆猴也没能抵抗住其扩张的洪流,而那些“讲政治”的继续在讲政治。其结果,到目前7亿多吨粗钢产能中有半数左右是没有正规手续的所谓“违规产能”。

  对这个过程本身以及钢铁行业目前的现状,固然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比如究竟是否存在过剩,过剩程度有多大,如果说过剩不是太多为什么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难以回归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等等,这些都值得研究但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认为,最应该反思的,一是如何认识过剩,是把过剩看作洪水猛兽看作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有现象而把“不多不少”作为经济调控的理想境界,还是把它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是优胜劣汰社会进步的促进剂;二是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体制,也就是说政府应该管哪些不应该管哪些,哪些领域产品的供求平衡需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管,哪些交给市场就可以了。

上一篇:南京最"低"温创十年新高 苏州成"高温中心"

下一篇:8月12日期钢日评:期钢走势暂时进入回调期

热点新闻